把民生福祉“放心头扛肩上”

16.03.2017  20:20

  ——政协委员把脉教育、医疗、养老难题

  

  民生是为政之要。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民生都是重要的施政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要求把民生问题“放在心头、扛在肩上”,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

  在政协委员的小组讨论会上,对群众反映强烈、期待迫切的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来自各界的政协委员们各抒己见,为破解难题把脉问诊、开出药方。

  校外培训>>

  8000亿元市场亟待规范

  小学生的课外负担太重,晚上作业都做不完;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孩子们成了“刷题机器”……小组讨论中,教育问题被频频提及。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尤为关注中小学校外培训中的乱象。

  中国教育学会日前发布的《中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去年全国中小学辅导机构的市场规模已超过8000亿元,“吸金”能力急速提升,但因监管不力,中小学校外培训乱象丛生,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

  乱象根源何在?朱晓进认为,首先是中小学校外培训多头管理。有的培训机构打着“咨询公司”的旗号,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有的按“技能培训”牌子去人社部门申请。其次,在“减负”目标导向之下,中小学教材不断压缩篇幅和内容,学校放学较早、学生无人监管等,都为校外培训提供市场空间。

  朱晓进呼吁大力整顿教育培训市场,由教育、人社、工商等职能部门牵头,建立跨部门统筹协调、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明确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责任主体,对违规办学的严肃清理,对破坏教育生态的坚决打击,对虚假宣传、利益勾结的重拳严惩,以制度编织多元监管红线。

  进一步深化招生考试改革,实行“学什么与考什么分离”,建立科学的教育成绩评价体系,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查;大力推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薄弱学校与名校、重点学校的办学差距,在师资、经费、器材等方面实现共享。

  破解看病难>>

  “名利双收”引好医生下社区

  多年来,医改政策出了不少,但看病难并未得到缓解,症结何在?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旭东认为,当前破除以药养医,推行三级诊疗遇到很多问题,有必要继续深入,从源头上加以解决。

  “比如三级诊疗,虽已制定很多方案引导老百姓在基层看病,但人们生病时都想得到最好的医疗。让顶级医院的医生下基层,有用吗?社区医院没那么好的设备条件。”王旭东说,对顶级医生来说,下基层的待遇和成长空间没有吸引力。西方家庭医生、社区医生收入比专科医院多得多,且上升发展空间很大,“”和“”的需求都解决了,医生自然愿意“”社区。

  王旭东不认同通过医疗资源的均等化来解决看病难。“怎么均等?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首先从医疗资源上、设备上都不可能均等。关键是让每一级医院干它该干的事。

  低龄老人>>

  呼唤家庭关爱社会理解

  当前,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比较突出。然而,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胡有清调查发现,60岁到69岁的“低龄老人”也需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关爱。

  “这个年龄段的老人上要照顾上一辈的高龄老人,下要照顾下一代子女及孙辈,家庭负担很重。因为相对‘年轻’,身体出状况的比较少,他们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关爱。”胡有清说,他在社区调查中发现,一些低龄老人非常苦恼,上一辈的老人要求自己经常去看望,下一代的子女也得顾着,有些人因为退休后收入降低,还要在外兼职、打工,非常辛苦。“‘老老人’要体谅‘小老人’,培养好的家庭气氛,社会也要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

  60-70岁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年阶段,这段时间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未来步入高龄的生活质量。尤其60-65岁的老人,刚离开工作岗位,不少人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方式,易产生失落感,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退休综合征”,需及早预防和疏导。

  胡有清建议搭建公益服务等多种平台,为这些老人发挥余热创造条件,给予他们精神层面的满足。老人退休后再就业,由于一般只是劳务关系,签不了正式的劳动合同,有关部门需在法律层面加以规范,保护他们的权益。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郁芬

原标题:把民生福祉“放心头扛肩上

标签:

编辑: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