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康熙的衣服“穿”在瓷器上

22.04.2016  11:20

  第二届南京工美陶瓷艺术精品展暨景德镇宫廷珐琅陶瓷艺术展昨天在工艺美术大楼开幕,270多件以清代粉彩珐琅彩为主的景德镇手工瓷艺精品与市民见面。其中一件以康熙皇帝的战袍为灵感设计的帝王战袍瓷,格外引人注目。

  服饰和器物相结合

  “这次带来的很多是清三代的官窑器。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瓷器都有自己的文化风格和历史意义。”南京工艺美术大楼的工作人员边走边给记者讲解。

  “这件器物叫将军罐。很多朝代都有将军罐,上面可以画山水、人物、花鸟等等,但是像这种以帝王的战袍‘披’在将军罐身上的、服饰和器物相结合的陶瓷还是首次出现。”顺着工作人员的指引,记者看到这件通体施霁蓝釉的器物。以传统将军罐为造型,顶部盖子如同一顶饰有飞龙的头盔,罐身则像铠甲般镶满了金色鼓钉。仔细看,罐身有18条龙纹,包括升龙、降龙、团龙等,吸取传统刺绣工艺,用金银堆画呈现刺绣般的浮雕图案,18条龙纹形态各异,难度极大。同时还有祥云、海水、如意、寿石、方胜、古钱、灵芝、珊瑚、铜钟、方戟等纹样,工艺复杂精妙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

  这件名为“帝王战袍瓷”的瓷器是由故宫博物院官窑粉彩瓷传承人阳士琦设计制作的,历经三年,其中反复修改多次。阳士琦告诉记者,除了这件以康熙战袍为灵感设计的瓷器以外,他还带来了另外几件宫廷服饰系列瓷器,一件是“穿”上了女士的旗袍,另一件则是皇帝祭天的朝服,“几年前,故宫的老师给了我一本叫《清代宫廷服饰》的书,当我看到这一页康熙的朝服时就觉得它更适合在器物上体现。当通过设计将它披在将军罐身上时,出来的效果可以用震撼来形容。”阳士琦透露,其中罐上的龙袍上的线条是银线,绘制三遍,重复堆制,反复烧制而成是仿刺绣的工艺,而罐上那七八百个鼓钉的材料则是黄金。

  “无论文化怎么发展都需要时代性。什么叫文物,我认为是有文化的器物。”阳士琦说。

  幸福感是追求一种文化

  今年初,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火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傅也成了网红。被问到此,阳士琦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前几年一些人急功近利地追求自我,认为在这个社会上得到认可的唯一方式就是赚到钱,而把很多的具有深层思想的东西扔掉了。现在他们开始真正静下心来,发现幸福感其实是追求一种文化,追求一种生存方式。”他认为,该纪录片的走红,也表示中国人对国粹文化的精华有潜在的呼唤,只不过之前身在浮躁中需求没有表达出来。

  他举例,很多人二三十岁时可能喜欢国外的品牌,但是到了四十岁以后突然觉得耐看的、值得回忆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你是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文化性。比如,抢红包,别的地方没有吧。结婚随份子也是中国特有的,这都是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文化,生活习惯也是一种文化,中国人在根上血脉上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我们说传承文化,实际上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体系传承下去,而这种体系形而下的表现就在器物、服饰,甚至装修的品位上,以实体的形式存在。

  阳士琦认为,传承也要走近现代审美,传统工艺也要有时代的气息,寻找和当下人们的共鸣。记者陈洁

编辑: 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