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爱传递至边疆”

21.06.2017  02:52

  伊犁辖区行程1600公里, 辗转5个县(市),深入8个乡村及社区,义诊超过1200人次,应急救护培训近700人次,购买发放药物价值9000余元。——这是2017年江苏省红十字会组织冠名红十字医疗专家远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一张沉甸甸的成绩单。

  6月9日至16日,省红十字会组织省人民医院、省第二中医院、省肿瘤医院、省眼科医院和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等单位10名医疗专家和2名应急救护培训师资,先后前往昭苏、伊宁、霍尔果斯、尼勒克、巩留等地,开展义诊和应急救护培训。专家组一行不辞辛劳,乐于奉献,用真心换来当地群众的真情。巩留县副县长郑玲称赞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义诊,更是江苏红十字会对新疆偏远地区群众的大爱。”

  飞机上初显身手

  9日晚,在南京前往伊宁的航班上,一名乘客突然发病,呼吸困难,脉搏微弱。当机组人员通过广播寻求帮助后,省红十字会10余名医疗专家纷纷站起身来,让机上乘客十分惊讶:居然有这么多医生。同时也纷纷表示,这下就放心了。

  通过询诊,省人民医院的王彤医生认为,生命是第一位的,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建议航班就近降落,以便为病人提供进一步治疗。机组人员听取了王彤医生的建议,很快在哈密机场降落,第一时间将病人送去医院。

  由于行程被耽搁,第二天专家组一行落地后,马不停蹄乘车赶往义诊地点。历经9个多小时山路,到达第一站——昭苏县时,已经是夜里1点半了。

   应急救护培训首次使用双语教学

  来自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的许婷是2016年全省应急救护技能大赛第一名,获得了省“五一劳动奖章”。她教学充满热情与感染力,与南京市红十字会救护师资刘鲁沂严谨细致相得益彰。

  在昭苏县,两人为全县红十字会系统和群众讲授了心肺复苏和气道异物梗阻急救法。在伊宁市喀赞其街道光明街社区,首次在志愿者帮助下,进行了汉语、哈萨克语双语教学。在霍尔果斯市莫乎尔卫生院,着重为医护人员讲授创伤救护技术。在尼勒克县喀拉苏乡中心校,与哈萨克族的孩子们围坐一圈,一起练习心肺复苏急救法。在巩留县吉尔格郎乡牧叶村,顶着烈日为当地牧民讲授救护知识。短短一堂课下来,手臂就出现了晒伤。

  每到一处,两人都为当地红十字会、社区、卫生院和学校留下精心准备的课件和10余G大小的影像资料。课结束了,让应急救护知识留下来,更好地为当地群众提供生命关爱。

   “群众不走,义诊不结束”

  义诊期间,同样发生了很多感人的事情。

  省肿瘤医院的胡振东医生突然发生过敏,脸色苍白、浑身虚汗,在大家的劝说下,原本留在车上休息。但看到现场群众众多,又披上白大褂走了出来。在霍尔果斯市,他还前往行动不便的群众家里进行义诊,并为小孩购买了生活用品。

  省眼科医院的曹国凡医生由于长途跋涉,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在车上一人躺在最后一排,下了车接着义诊。

  同样在霍尔果斯市,有位群众说,医院拍的片子忘在家里,回去取需要2个多小时。专家当中最年长的省人民医院王秦耕医生的回答是,我们一定等你回来。义诊期间,从伊车乡和格干沟乡来的群众络绎不绝,义诊的时间一再延长。医生们说,只要还有群众来,义诊就不会结束。

  在巩留县吉尔格郎乡牧叶村,省人民医院的葛玉龙医生遇到一名特殊的病人。这名病人已确诊患有直肠癌,正处于手术治疗最佳时期,因缺乏医疗知识而不愿意接受手术。葛玉龙说:“看到他这样,我的心都在滴血。”他坚持找来当地政府和卫生院的负责人,一遍一遍地详细说明治疗方案,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在牧叶村,省第二中医院的朱振富医生连续义诊超过4个小时,身边围满了人。伊犁州红十字会卫生救护部副部长迪力努以前当过医生,也主动加入到为群众义诊的行列中。

  当义诊结束,正要返程之时。有人开车路过看到医生,想咨询病情。医生就在路边为他提供义诊。

  一路走来,医生们敬业的态度、精湛的医术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正在新疆视察指导红十字对口支援项目的江苏省政府原副省长、省红十字会会长何权专程前往义诊现场,看望慰问各位专家,对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