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城市看作一个“消费品”

11.02.2015  11:40
把城市看作一个“消费品”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新观点

  把城市看作一个“消费品

  王宁

  

  面对高新技术产业上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各地所出台的吸引高新技术公司和人才的政策优惠出现了趋同现象。而仅仅用传统的政策优惠和区位等因素,来解释人才和高新科技产业的流动趋势,已难以令人信服。

  显然,一个地方或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不仅仅遵循经济的逻辑,而且也遵循社会-文化的逻辑。

  在当代社会,居民作为消费者,不但重视对具体的物品和服务的消费,而且越来越把地方作为一个整体性产品来消费;这种把地方作为一个整体性消费品来进行选择的消费偏好和价值观念,就是地方偏好(即地方消费主义)。

  一个城市的质量,取决于地方“舒适物”的数量和水平,以及与“反舒适物”的比例关系。一个地方消费品质量的高低,可以根据居住其中的居民是否总体上感到舒适来判定。而居民的舒适感觉,是有着明确的、具体的、可分析的来源的。既然这种来源明确的东西引起居民舒适的感觉,那么,这些东西就可以称为“舒适物”。在此意义上,地方消费品的主要内容,就是各种舒适物的组合,即舒适物系统。由此出发,地方消费品质量的高低,可以分别从两个方面来判断:一方面,舒适物种类的多寡及其等级的高低;另一方面,反舒适物与舒适物的比例。

  什么是舒适物呢?简单地说,舒适物是各种使人感到舒适、愉悦、快乐、满意的事物。一些学者进一步对舒适物进行了分类。基于他们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舒适物分为以下类型:自然舒适物、人造舒适物、市场消费舒适物、当地公民素质、低犯罪率、地方政府的服务与作风等。与舒适物相反的就是反舒适物,即使人感到不舒适或难受的事物,如恶劣的气候、垃圾场、高犯罪率、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

  舒适物系统决定了一个地方或城市的宜居性、舒适性与享乐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对居住地的选择,越来越看重其目的性功能(享乐),而不仅仅是工具性功能(工作)。这一变化,揭示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从物品消费主义上升到地方消费主义。在过去,人们的消费享乐更多地来源于对一个个具体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今天,人们的消费享乐的来源除了这些具体的物品或服务,还扩展到更大范围的对象,即一个承载了舒适物系统(包括自然舒适物、人造舒适物、社会-文化舒适物等)的整体性的地方。随着人们越来越把地方或城市之整体当作消费对象(即扩大的消费品),人们就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在高舒适物城市居住。因此,要分析人们的消费行为,我们不但要分析他们消费什么东西,而且要分析他们在哪里消费,因为“地方”也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

  地方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消费价值观,决定了知识精英或专业技术人才的舒适物导向的择地行为或移民倾向。一方面,他们的人力资本拥有更高的市场价值,使得他们有能力选择到高舒适物城市去就业。另一方面,知识精英和专业技术人才对地方质量(舒适物系统)有更高的要求,换言之,他们有更高的地方消费主义倾向。一旦某个地方的舒适物系统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或者反舒适物过多,他们就会离开这些地方。在此意义上,地方消费主义体现为知识精英和专业技术人才对地方或城市实行“用脚投票”。在这里,地方或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性消费品,接受人才“用脚投票”的检验。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舒适物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产业越来越倾向于定位于拥有更多舒适物的地方,而不是靠近自然资源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产要素中的人力资本或人力资源在生产中的作用提升了。既然人力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那么,产业的投资选址就越来越趋向于靠近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充足的地方。于是,资本或公司的选址,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选址。人才的择地偏好或地方偏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选址偏好。越是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就越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往往就越需要跟随技术人才的择地偏好进行公司的选址。可见,舒适物和反舒适物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影响城市的产业结构。舒适物从正面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反舒适物则不但影响城市产业的升级,而且驱使已经进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迁出,或阻吓外地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入。

  显然,一个地方或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不仅仅遵循经济的逻辑,而且也遵循社会-文化的逻辑。地方消费主义的兴起,促使劳动者,尤其是高端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形成对特定类型舒适物的偏好以及相应的移居行为。而高端人力资本密集型公司则不得不追逐高端人力的去向,哪里高端人力资源丰富,就到哪里落户。而那些对高新技术产业有偏好的地方政府,则不得不考虑高端人才对舒适物的偏好,并不得不把保护和建设城市舒适物当作一个具有经济产出的事业来做。经济、文化与权力于是在城市舒适物这个问题上,将有可能达成某种一致。这种一致,构成可持续发展与消费的内在机制。其中,消费文化的演变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