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贾汪区积极响应“精准扶贫”号召探索出集中管养的扶贫模式

18.01.2016  12:05
        1月15日上午9时许,一群老人和孩子冒着零下5℃的严寒,喜笑颜开地走进了位于徐州市贾汪区汴塘镇榴园村的“社会主义大家庭”。这是一片很大的院落,里面小桥流水、亭台瓦房,清清的池塘周边,幽静旷达,宛如一幅江南水乡的水墨画。为了迎接第一批大家庭成员的入住,村镇还组织了演出队和志愿者敲锣打鼓、表演节目……这是贾汪区响应中央“精准扶贫”号召,实施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扶贫项目试点,首批入住了汴塘镇困难村民、空巢老人、残障人员及留守儿童70人。
        集中管养,可为二百多人提供服务
        汴塘镇地处贾汪区东部山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贫困人口、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等社会遗留问题突出。
        为破解弱势群体救助难题,贾汪区委、区政府积极创新扶贫模式,以汴塘镇榴园村为试点,筹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项目,探索集中管养的扶贫模式。
        汴塘镇党委书记鹿存益介绍说,原来这里是一块废弃的鱼塘和废地,筹资五百余万元建成了集中管养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建筑面积达到三千多平方米,设有住宅区、社会主义大食堂、便民超市、医疗门诊室、残疾人康复室、洗衣房、心理辅导室、老年棋牌室等区域,其中,住宅区共建59户计101间房,分3居室、2居室、1居室3种户型,可供二百余人居住。
        73岁的榴园村村民李伯明说,改造后的这片废弃地,新房新院建得整齐漂亮,池塘边还盖了亭廊座椅,休闲广场设有完善的健身设施,水泥路旁还装了路灯,像个小公园,大伙没事的时候都喜欢到这里散步,晚上还有很多人在这里跳广场舞,村民有了休闲的地方,住进来的人也有了聊天的人。
        据了解,“社会主义大家庭”里还设有专门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必要帮扶的志愿者服务队伍。社会主义大食堂和便民超市不仅为困难群体提供配套服务,也对附近村民开放。
        走进来的是帮扶对象,照进来的是一片暖阳
        记者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访问了几位不同的入住户。
        今年88岁的李合久是孟省村6组人,他是抗战老兵,1944年参加革命,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解放宿羊山等多场战斗,后在战斗中伤残,1952年转业回家乡务农。李大爷住的是1套1居室的套间,床铺、桌椅、电视机一应俱全,还配有厨房和卫生洗澡间,阳光照进来,室内温暖灿烂。他说,这里的床铺真暖和,进来洗澡后就换上了给他准备的全身新棉服和保暖内衣。
        74岁的李佰海是榴园村半楼5组人,他肢体残疾,儿子智障,妻子没有当地户口。他家有三亩多地,一直吃着低保,仅有的3间平房也成危房。他和老伴提着包袱就住进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他说,我们从来没住过这么舒适的地方,也从来没穿过这么暖和的新衣服。
        朱孝远今年75岁,是马头村五保老人,他搬进来后住到第二号院二号房间,看到工作人员跑前跑后为他服务,既感动又觉得不好意思。他看到崭新的木床上已经铺好了新被褥,床上还放着两套新棉服和新保暖内衣,就与大家一起走进了浴室,从浴室出来后全身上下焕然一新。到了中午12时,他又和大家一起走进了社会主义大食堂,盛了两份菜和一碗汤,拿了两个馒头,坐到崭新的饭桌旁吃了起来。
        记者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还看到,不断有送东西的车辆和人员进来,有的送米面油,有的送服装棉被,有的送钱,翻开这里的登记簿,看到有十多家市区两级相关部门、机构和社会团体前来捐助。
        精准扶贫,不让一个困难群众落下
        精准扶贫,一个都不落下,是贾汪区建设“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他们组建了专门的服务机构,并招募一批志愿者,为入住的困难群众提供科普知识、农技培训、惠农政策宣传、电商服务和信息引进等,为孤寡老人及残障人员提供生产帮助、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心理抚慰等,为留守儿童提供文化教育、生活关怀、心理辅导、代理家长等服务,通过主体帮扶和受众自助、互助等,使各群体之间达到良好融合、和谐发展,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大家庭共同体”的目标。
        记者看到“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有很多穿着红马夹的志愿者。汴塘镇大学生村官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说,来这里服务的志愿者有四十多人,他们分工有序,还排了班次,确保全天候服务到位。
        谈到今后的运营管理,汴塘镇宣传委员鹿丙利直言,“社会主义大家庭”项目从资金运营体系,到服务内容、服务运营模式等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达到把帮扶群众工作做到既“精心”又“精准”。下一步,贾汪区将以此为试点,积极探索制订长效运营机制,让“社会主义大家庭”项目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以此带动更多乡镇有效推进“精准扶贫”,让社会扶贫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
        鹿存益表示,第一批困难群体入住以后,“社会主义大家庭”将进行24小时全方位服务,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居住吃饭、简单的医疗救助和娱乐康复。他们现在做的只是一个试点,目的是为下一步如何推进更多的弱势群体脱贫,如何让他们把日子过得更好进行初步探索,为全区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一个范例。
作者:王枚 韩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