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人险”引热议 能否破解道德焦虑?
中新网北京10月21日电(陈伊昕)日前,支付宝推出的一款保费仅3元的“扶老人险”引发社会讨论。自15日晚悄然上线后,几日内即有两万多人投保。一支险种,能否破解“扶不扶”问题的道德焦虑?
近期,支付宝推出一项名为“扶老人险”的新险种。用户支付3元,1年期间最高可获得2万元的法律诉讼费用,并提供全年的法律咨询服务。
据该险种承保方华安保险介绍,这款“扶老人险”保费3元,保障因老人等摔伤撞伤等意外,被保险人提供帮助后导致被误认为是肇事者,而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的法律诉讼费用,赔偿限额2万元。保期1年,并赠送全年的法律咨询服务。
该承保方同时表示,一经调查核实就会进行相应理赔,且理赔与否和诉讼输赢无关,只要发生因扶起老人发生的诉讼,并产生相应的诉讼费用,无论诉讼输赢都可以获得理赔。
南京市某第三方保险机构负责人熊勇对媒体表示,3元最高保2万,意味着其费率为万分之一点五,跟常规的财产险费率差不多。依据已投保的两万余人来计算,目前的保费不多,也很难形成规模保费。达不到规模保费,保险公司就很难盈利。因此,作为一种商业行为,推出该险种的社会意义大于产品意义。
网友“9哥Style”为此点赞。他认为,花费这一点,有助于社会回到从前老人摔倒就有好人扶的状态。网友“Vitas”说,“虽然并不看好用钱、用保险这种途径找回我们的道德,但是这样总是一种想要扶正良心的方法,希望收到良好成效。”
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方面表示,推出此险种一来是为乐于助人的用户提供相应保障和必要的法律支持,维护其合法合理的权益;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这个险种的社会价值和公益价值,希望能够弘扬社会中的正能量,守护大家心中的善意。
据报道,该险种上线3天,已有2.6万人参与投保。其中,有2.4万投保用户为“80后”和“90后”,“90后”更是占到总投保人的57%。
“扶不扶”背后的道德焦虑
资料图
北京白领小罗跟风买了一份“扶老人险”。他说,“掏3块钱,就算是买个做好事的资格吧。按照以前的想法,因为怕生事,我是不会主动去扶摔倒的老人的。有保险撑腰,今后如果遇见‘扶不扶’的问题,我也许会改变主意。”
但小罗坦言,如果真的“摊上事儿”,区区2万元诉讼费恐怕不够。类似“扶不扶”的事件中更令人担心的,恰恰是这笔可能由被扶者提出的高额赔偿金。
蚂蚁金服的工作人员强调,事件被诉诸法律后,“扶老人险”最高为2万元的赔偿限额是法律诉讼费用赔偿,然而案件一旦败诉,需要支付给老人的赔偿金并不在保险范围之内。
“总不能在做好事前,先想想自己买没买保险吧?”家住北京的顾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居住地所在的小区里老人多,如果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自己顾虑很多。因为小区很多地方没有探头,也未必会有目击证人适时出现,诉诸法律则过程漫长,费力又劳心。所以,“扶不扶”这个问题令她很纠结。
纠结者不止顾女士一人。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13年12月推出的一项针对近14万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4.9%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就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调查同时显示,面对老人倒地后的第一反应,仅5.4%的人会选择毫不犹豫主动扶起,55.6%的人则选择直接走开。
在听记者介绍了“扶老人险”后,北京80岁的李阿姨面露一丝不愉快。她认为,为老不尊者给老年群体抹黑,但毕竟是极少数,“就算我身子骨今后不好了,心也不会坏”。她希望社会上的人们能多一些信任,不能因为小概率事件而隐藏起乐于助人的善心。
10月16日,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应飞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对截至今年10月前的149起因扶人引发争议的案件进行了逐一分析,80%左右的案件真相最终被查明。其中冒充好人的撞人者32例,诬陷扶人者84例。文章认为,这极大消耗了社会的诚信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如何破解“扶不扶”的纠结?
10月13日,南京街头一位骑电动车的老人被一辆迎面疾驶的依维柯吓的摔倒在地,涉事的年轻车主也被吓的不敢上前扶老人。路过的南京城管执法人员一看,毫不犹豫将老人扶了起来,受到围观市民赞叹。刘春勇摄
就在9月发生“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后,新京报与清研智库联合推出一项以1005人为调查样本的调查显示,超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在“扶老”前要做好自我保护,比如请人拍摄全过程等。此外,诸如“南京一老人街头摔倒,涉事车主不敢扶城管来扶”,“被扶老人欲报恩,救人者不敢承认”等新闻见诸报端,令人哭笑不得之余又引人深思。
“扶不扶”似乎成了一个无解方程,如何才能破解大众的纠结?
有声音指出,诬陷者不仅需付出道德成本,恶意讹诈他人更要付出法律代价,应将讹诈行为记入个人信用系统,提高威慑力。
2014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建议,国务院有关部委应高度重视公民救助行为立法工作,尽早制定出台一部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条例要将救助行为免责作为核心内容,对歪曲事实真相、诬陷救助人的被救助人规定相应的惩戒措施。
对于这种路遇求助、想施援却有顾虑的情况,上海拟借立法破题。《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因拟加入社会急救相关内容,被称“好人法”。上海市人大代表吴坚认为,社会急救应鼓励甚至奖励,建议设置相应的基金,为公众救助可能产生的损害赔偿“兜底”。下个月,“好人法”将提交草案审议。
此外,专栏作家陶短房撰文提到,“在国内,交通事故造成的治疗费用,医保不予报销几乎已成全国通行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应该也该做出改革。而在医保政策未改之前,对于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老人,建议子女投保意外伤害险,这样也可让保险公司分担风险。”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郑路也曾指出,中国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可报销的比例非常低,是“扶老人”背后的一个重要问题。“老人如果摔伤,可能对于他本人和家人都是很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可能担心子女埋怨自己。如果医疗保障能够减轻老人这一负担,他们也就没有必要找人转移责任,这是一个制度的问题。”
有观点称,“扶不扶老人”总被热议,潜在地折射出人们呼唤社会信任感的心理。在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里,道德规范才比较容易作为一种合乎人性和常态的力量产生作用,才能降低其实现的风险和成本,人们才不会深陷在一些两难选择中不知所措。(完)
原标题: “扶老人险”引热议能否破解道德焦虑?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