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手段扶持特色书店 苏州实体书店的春天在哪里?

23.12.2014  16:25

杭州“悦览树”24小时书店

中国江苏网12月23日讯 前段时间蓝色书店的闭门谢客,令很多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些年与实体书店的疏离——然而,一边是不断有书店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遭遇淘汰,一边却仍有跃跃欲试的新书店不断开出。这几天,装潢一新的苏州古旧书店就重新亮相在试营业中。

在上海等地施行多年的实体书店扶持政策,很有可能被移植到苏州来。文化部门透露,苏州正计划以经济手段扶持一批有特色的实体书店,以刺激它们完成转型升级,更好推动全民阅读。今年以来,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已多次前往上海、浙江等地考察和学习当地扶持实体书店建设和发展的做法,苏州版的扶持细则亦在谨慎的制定之中,最快将于明年上半年正式推出。

来自上海的经验输出

诞生于苏州平江路的“猫的天空之城”现今已在上海开出六家分店,并且得到了来自上海文化部门的经济扶持。同样来自江苏的大众书店也在被扶助之列,当地文化部门乐见全国各地优秀的书店品牌进驻上海,甚至表示“只要肯开24小时书店,都会给予一定程度的经济扶持。

上海对实体书店的扶持始于2012年,当时很多民营书店面临房租上涨以及网络书店的冲击,上海文化部门因此决定每年拨款500万元人民币对部分民营书店进行扶持,并制定了一份非常详尽的扶持引导目录。在上海,包括书报亭及便利店在内总计有2700余家大小书店,500万扶持规模在如此庞大的分母之上,只可以算是杯水车薪,而上海文化部门也不打算将扶持变成一桩“普惠”或“扶贫”,“对于很多在勉强维持的实体书店来说,接受一两次小小的扶助,根本改变不了自身困境。”上海市文广局新闻出版处处长忻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这个扶持政策重在向三类书店倾斜:在学校附近的书店、社区书店、以及具备一定特色的专业书店。

上海实体书店的扶持引导目录上,每年约有35家书店入选,相比航空母舰式的综合性书城,各具特色且“有理想”的中小型书店才是引导名录上的重点——从前,大型书城成为很多读书人的首选,但到了社会日益细分化的今天,且在应有尽有的网络书店面前,大而全”已经不足以成为“一家实体书店的优势,有时“面面俱到”反而会变成“面目模糊”。

现在上海已经有了专门的电影书店,将受众缩小,却可以在拉拢与稳定读者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小众或者特色书店的出现与勃兴,也因此被认为是实体书店新的契机,在历经了网络经济的喧嚣与嘈杂之后,很多人已经开始重回实体商店购物,或者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相济。

书店的另一些可能

距离苏州二三小时车程的杭州,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民营书店创办热潮中涌现出来的一些知名书店迄今安好,且在扩大阵营与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创办于1997年的“枫林晚”最早是一家专注学术的人文书店,又开在文教区,吸引了一大批高校老师及大学生。十多年过去,当年培养并笼络住的一批年轻人现今再来书店闲逛,多已经是拖家带口——书店因此增加了少儿图书的种类,并且开始涉足儿童画培训——此举不仅让书店里儿童绘本的销量增加了30%,而且还在无意中把送孩子来画画的家长,留在了书店之中。书店方面透露,预计从明年开始,书店在儿童画培训方面的利润将超过卖书。

当书籍的商业属性开始成为书店的制肘之时,它们就不应该仅仅是商品,而是应该成为一种资源。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卖书及培训儿童画,枫林晚的另一个利润点是提供团队服务:在杭州,著名的阿里巴巴就将自己的图书馆全权委托给枫林晚打造,包括图书的选配、阅读活动的推进以及员工培训。初尝图书馆外包的专业品质,阿里巴巴子公司支付宝公司也随后跟进,而腾讯以及一家高端地产公司也开始与枫林晚书店接洽,打算引进这套服务。枫林晚书店创始人朱升华透露,枫林晚”在“提供团队服务方面的收入亦占到书店总收入不小的比例。去年,朱升华入选十大“文化新浙商”之列,与马云比肩——以书店创始人身份获此殊荣,可见影响力已经不可小觑。

杭州另一家知名书店叫做晓风书屋,它被认为是复制可能性最大,却也最不易坚守的一种模式。晓风书屋的主打商品仍然是书,虽然从店堂呈现来看这只是一座安于现状的传统书店,但它拥有二十万会员,每年举办各种图书活动、讲座及报告会,以书为媒,集聚了一大群爱书人。此外,晓风书屋还依靠近二十年的品牌打造,将影响力慢慢渗透至出版领域——比如,针对诸如《故宫日历》这样的热销图书,晓风书屋还能根据读者的特殊要求,向出版社定制“晓风书屋特制版”,又或将一些书籍升级为毛边本,“书店会员可以享受的优待,不止买书可以打折,我们要让会员感受到文化服务的增值。

在杭州,24小时书店“悦览树”也于半年前正式开业,它与解放路新华书店连通,也可以看成是这家新华书店的“延伸版”。在这家永不打烊的书店,随时可以点一杯热饮,160多个座位或坐或躺,深夜的店堂之中,也时常可以看到有年轻读者于看书之暇,在宽大的阶梯座位上舒舒服服地小憩。

没有转型就没有未来

开在东环路美好广场一楼的“字里行间”转眼进驻苏州已近一年,这家于2010年在北京创立的连锁书店近年开始将自己的品牌输入华东地区,在苏州很快还将开出分别位于湖东方洲邻里中心及印象城的第二家乃至第三家。字里行间”选择的店址“一般位于商圈或毗邻成熟社区,书店面积通常在200-400平米之间,卖书的同时也“”环境,借助饮品消费延长读者在书店中的逗留时间。这里实行会员制,价值788元的年卡之中包括了饮品消费的部分,成为会员之后还能将图书带回家,相当于图书租借,还入乡随俗加推了价值399元的半年卡。

字里行间”虽然创办时间不长,但其创办人从事图书销售与批发却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2010年正值实体书店遭遇电商重创并经历大规模洗牌的时候,其创始人大胆尝试将书店开出了全新风格:通过连锁经营的传播效应和图书借阅这样的增值服务,吸引并稳定了一批会员读者。

苏州市文广局出版处处长许春华表示,类似“字里行间”这样的书店就是目标中的民营书店扶持对象,“包括‘慢书房’等书店在内,这些新型书店的经营模式更符合潮流,网点布局便于读者购书,而且还实现了书店从单一的图书经销商向文化提供商的转型升级。”许春华透露,苏州近几年的图书销量一直十分稳定,实体书店的发展与建设也比较顺利,“诚品书店将于明年上半年开业,凤凰吴中书城也将于2016年竣工开业,两大品牌书店落户苏州,将给苏州的出版发行业带来不少正面影响。

作为城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一方面,实体书店的起起落落确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政府也将通过“以奖励代替补助”等经济手段,扶持一批在店容店貌、图书商品、经营方式、阅读环境、书友活动等各方面都已经形成鲜明特色的“有理想的书店”。

许春华敏锐地感觉到实体书店发展到了今时今日已经“不变不行”,“书店的社会角色越来越接近于文化服务的提供者,书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资源,所以书店经营者一方面要善于选书,另一方面也要在文化服务的领域深入尝试。

文、图本报记者褚馨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