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节约用地有”妙招“:土地实行“优供” 技术创新拓空间
中国江苏网9月21日讯(记者赵苡初)8月底,扬州成为了江苏唯一参加全国节约集约模范市评选的城市。近日,记者探访了这座古城的节约用地“妙招”。
记者了解到,扬州从市情、地情出发,将节约集约用地与城市建设、生态改善、转型发展深度融合,用“规划引导、标准控制、技术创新、综合整治”四位一体的办法,探索出一条符合历史文化名城特质的节约集约用地创新之路。
规划引导:“圈层控制”调布局
据悉,2014年4月,位于扬州城市中心的宋夹城体育公园正式开园。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扬州市不搞商业开发,而是建设占地423亩的人文体育中心,成为轰动一时的大事件。这样的“大手笔”,不过是扬州“规划引导、圈层控制”的一次生动实践。
作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将全市划为三个圈层,明确功能定位,实施分类控制。
在城市核心圈层,扬州以生态保护、遗产保护为先,通过工业退城进园、产业空间置换,扩大城市生态空间、保护城市特色风貌。宋夹城的成功建设,就是中心圈层生态保护、遗产保护的典型范例。
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广融合区等城市周边圈层,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为导向,实行“产城融合”,带动城市繁荣、人气兴旺。
在城市核心区和功能区外围圈层,加强连片优质农田保护,留住绿水青山和子孙后代发展空间。
在圈层管控下,全市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20%以内,生态用地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了20.11%。古城展现了古貌,新城展示了活力,古与新相得益彰,形成了“要素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标准控制:实行“土地优供”
几年前,上海大众仪征分公司正式签约落户扬州。这是扬州历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带动力最强的项目。因影响力大、项目产业链长,上海大众顺利拿下项目用地。而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来说,却没有这么幸运。这正是源于扬州实行的“土地优供”、“限供与不供”政策。
仪征耀皮汽车玻璃有限公司是一家汽车配套企业,去年实现产值近一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这样一家运行质态良好的企业,在落户之初也曾遇到土地资源紧缺的难题。公司负责人陆惠峰说 “因为当时用地指标非常紧张,也是反复协调,才拿下这块地。”企业顺利投产,得益于当地国土部门对闲置用地的严格管理和利用,当时,企业所在的150亩用地属于一家名为银笛微电子的公司,由于长期闲置,仪征国土部门决定无偿收回这宗土地。
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二十条措施》、《关于加强工业用地差别化管理促进转型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创新实行了土地指标“项目挂钩、多次分配”、“存量与增量挂钩”、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等制度,通过分批下达用地指标、优先盘活使用存量、从严核减用地规模等一系列措施,既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又保障少用地、用好地,形成了土地“优供、限供、不供”的鲜明导向,全市每个区域和产业,每个企业和项目全部“对号入座”,自觉节约、主动集约。
近几年,该市平均每年盘活存量用地面积近万亩。至2014年末,全市工业项目平均投入达到330万元/亩,亩均GDP产出19.2万元/亩,同比增长12%,比2010年增长了50%。
技术创新:“上天入地”拓空间
土地资源有限,扬州市却围绕“少用地、多产出”,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创新,以新思路拓展新空间。记者看到,扬州打破了“一企一围墙”的“割地”局面,在宝应、江都、广陵等地规划建设了4个“无围墙企业群”,近50家“无围墙企业”即将建成投产,有力推动了产业集聚、用地集约。
扬州市不仅在地面上做好文章,而且引导用地“上天入地”。一楼多企的“楼宇工厂”拔地而起。以往厂房大多与办公楼分开,而扬州的不少企业实现了“厂办同楼”。江苏信息产业基地(扬州)一、二期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厂房在10层以上,现已吸纳京东、腾讯等235家知名信息企业入驻,2万多名高层次人才在此就业创业,带动了周边房产等一批产业发展。2015年底,将形成80万平方米、80亿元的产业规模,产出效益较一般工业企业提高10倍以上。“一头钻入地下”,地下城市初成规模。投资4.8亿元建成扬州市最大的广陵新城人防综合工程,其地下两层共7.5万平方米,集防空、娱乐、购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在不占用一分地面空间的前提下,为扬州市民新添了一处游乐新天地。今年,继在市中心区域建成5个大型立体停车库、节约土地近30亩之后,正在利用荷花池公园湖面地下空间,建设2.5万平方米、上下双层的地下停车场,新增车位1500个,以“零占地”满足市民停车需求。
综合整治:城乡互动优资源
扬州市作为全国率先编制土地整治规划的试点城市,以“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为原则,突出“城乡互动、整体推进”,将相对单一的复垦、挂钩等技术方法,整合为“山、水、田、林、路、村、厂、镇”系统整治,实现了建设用地、农用地同步更新再造。
在农村,以土地整理项目建设为主要载体,5年来实施各类项目2129个,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96.45万亩,新增耕地近14万亩,连续10多年实现占补平衡有余,全市高效农业占耕地比重达80%。漫步项目区,跃入眼帘的是一派“田成方、路成网、沟渠通、树成行”的景象。
在城市,以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和工矿废弃地复垦整理为平台,形成了以扬州主城区及仪征、高邮、宝应3个县级城区和11个重点中心镇镇区为重点的“1+3+11”综合整治组织体系,大力整合现有建设用地,腾出发展空间。近年来已累计腾出土地近2万亩。
扎实的举措浇灌出绚烂的节约集约之花,在2014年江苏省节约集约综合考评中,扬州市及下辖4个县(市、区)进入省节约集约模范行列,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节约集约用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扬州市将以创建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为契机,进一步落实“规划引导、标准控制、技术创新、综合整治”,不断丰富和拓展历史文化名城节约集约用地创新内涵,用好方寸地,建设新扬州,续写古城繁华新篇章。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