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之父”扬州籍教育家朱九思昨逝世 一生感念扬中求学经历

14.06.2015  13:37

  朱九思

  朱老上书原件

  2008年12月19日本报相关报道

  原华中工学院老院长,华工之父朱九思,于2015年6月13日去世,享年99岁。

  朱九思,扬州人。武汉大学肄业。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去延安。曾任冀察热辽边区群众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建国后,历任新湖南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华中工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文教部副部长。他是华工(华中科技大学)的缔造者,被称为“华工之父”。

  1977年,他上书邓小平

  谏言高教改革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本报记者曾采访过朱九思上书邓小平的轶事。

  在当年,华中科技大学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图片展上,也首次公开展出了朱老当年写给邓小平的这封信。

  “朱九思给邓小平‘越级’写信,谏言高教改革,这早成了我们学校的经典故事。”华中科技大学宣传部耿俊伟说,“这种‘越级’当年是非常大胆的举动。

  “谏言高教改革的背后,是朱老长期思考的结果。而朱老的教育思想,很大一部分缘于当年他在扬州接受的中学教育。”朱九思的弟子陈海春教授表示。

  “敬爱的邓副主席:听了英明领袖华主席和您关于科学、教育的几次重要指示……

  当时主政华中工学院的朱老在信中主要提了三件事,一是要加强重点高校的作用,二是要加强基础理论,实现理工结合,三是要发展研究生工作。“这些建议现在看来虽然平常,但是那是在1977年,作为高校的一把手,这样上书,是要冒风险的。”陈海春说。

  那次上书,虽没得到邓小平的回信,但学校随后便开始大胆改革。

  “朱九思高明就高明在,他能扫除一切阻力推进事业。”陈海春说,朱九思是一个从职业革命者转到教育战线的难得的“红色知识分子”,他1937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2月就在延安抗大执教。所以比起其他人,他有着独特的优势:比官员更懂教育,比学者更懂管理。

  2006年,在一次有扬州校友参加的座谈会上,朱九思回忆了一段历史:“1969年,全国派军宣队、工宣队、军代表到学校来,我们学校的军代表一把手刘昆山,是当时武汉空军司令部来的,非常好。在那种情况下,他掌握政策很稳,很不容易!他着重了解我的情况,到底朱九思是个什么人?是不是个走资派?是不是还有什么其他的问题?了解之后,朱九思没有问题。他们是1969年来的,我是1970年6月第一个解放的,把我解放了,我就可以开始做点工作。”在这次谈话中,朱九思又提道:“当年要走向综合化,要办文科和理科,教育部这道关是不大好过的。但是,我采取的办法是跟教育部磨,终于磨通了,办了文科和理科。

  一直感念在扬中求学经历

  对教育思想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朱九思一直感念当年他在扬州中学求学的经历。他说:“我很幸运,青少年时所在的中学是当时很好的一所中学。我是江苏扬州人,学校叫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在扬州中学所受的六年教育太重要了,可以说,长期潜在我思想深处的扬州中学是我的第一个榜样。”当时扬中校长周厚枢的教育思想,对后来朱老教育思想的形成及长期从事高校管理工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朱九思的记忆里,扬州中学的好,首先好在教师水平高。当时的校长周厚枢曾获得过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朱老常说,这位校长的最大功劳就在于聘请了一批好教师,不仅从本地聘,而且从江南聘。不仅主课教师要聘好的,而且音、体、美各科教师也要聘好的。”陈海春说。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朱九思数度回扬考察,在诸多方面对扬州进行帮助和支持。

  为了回报母校,1983年他代表华中工学院赠送扬中进口微机一台,窗式空调一台,并免费代培微机操作的管理人员,为扬中起步建立微机室创造了难能可贵的条件。1985年扬中三五届学生毕业50周年,在朱老等人倡议下,召集了40多人赶回母校举行纪念会,与扬中师生交流情况,交流经验。1992年扬中建校90周年,他个人捐款支持母校新建图书馆。2002年扬中建校100周年,朱老发表了《我很幸运》的文章,深情地回顾当年在母校学习活动的情况。1994年,应扬州大学邀请,朱老来扬参加高校联合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

  扬州火车通车让朱老激动

  让他68年梦想成真

  2004年,扬州火车通车之际,扬州日报记者连线采访了朱老:

  “家乡通铁路了,68年梦想成真!”得知宁启铁路运行的消息,居住在武汉的国内著名教育家朱九思老先生感慨万千,激奋之情通过细长的电话线传递到记者的心田。

  1936年,朱九思考取国立武汉大学。开学时,先由扬州过摆渡到镇江,然后再乘船往汉口……多年来,朱九思一直盼望家乡与武汉能有一条铁路。从当年的英姿少年到如今两鬓皆白的老人,朱九思的火车梦一做就是68年!

  大学期间,朱先生向往光明,投身进步事业。后来,他在革命道路上越走越远,他有几次想回家,可苦于空余时间有限、交通辗转费时费力而作罢。“我明显地感到家乡离我们这些游子近了”。从朱先生的介绍中,记者还了解到:这几日不少在武汉生活、工作的扬州人正相互转告、热切期盼着乘一趟火车回家呢。

  “年纪大了,思乡的情绪日浓,舒适快捷的火车更适合我了,铁路拉近了思乡路。最后,由衷祝愿火车给家乡带来兴盛与繁荣”。话筒里传来老人发自内心的欢笑。

  记者杨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