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 集聚68个非遗项目

10.09.2015  17:22

  记者从10日召开的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启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月25日,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以城市“年龄”为名字的非遗集聚区,将在该市“瘦西湖——个园黄金旅游线”的中心区域举行启幕仪式,集聚区内共集聚了68个非遗项目。

  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作为扬州建城开始,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为纪念吴王夫差为扬州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该市将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定名为“扬州486”。

  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非遗集聚区位于扬州文化旅游中心地带,东依大运河,南望东关古街。项目规划分A、B、C、D、E五个区域,分为五年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于2015年9月30日完成。目前,集聚区内共集聚了68个非遗项目,包括世界级非遗项目:雕版印刷、古琴艺术、扬州剪纸;国家级非遗项目: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玉雕、扬州刺绣、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省级非遗项目:通草花制作技艺、扬州灯彩、装裱技艺、江都漆画;扬州市非遗项目:宝应乱针绣、古筝艺术、扬州面塑、扬州吹糖技艺、雀笼技艺等。

  据介绍,在集聚区建设的第一阶段,主要打造“扬州486”品牌,缩减整合原有工艺品展销区域,围绕非遗文化,增加非遗展演、传承人工作室、活态展示、特色定制、创新设计、传习基地和非遗产品售卖等多个功能性区域。特别是通过非遗传承人和工艺大师的活态展示,变静态展示为动态展示,常态化地展示扬州传统工艺和产品制作流程,增强了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开设非遗讲坛,定期开展文化学术交流、专家巡讲、特色雅集等文化交流活动,普及非遗文化知识,通过文化的交流传播,提升城市内涵。

  记者发现,目前,非遗集聚区广场大门“非遗之门”主题雕塑已经建成,雕塑造型脱胎于繁体“”字,寓意非遗之门、文化之门;“城门”造型中有一道水浪波纹,凸显了扬州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雕塑中处处彰显着扬州非遗元素,两个吊着的门环铺首是由铜镶玉构成,而雕塑的色彩则是采用了漆器经典色“中国红”。雕塑底部是长达10米的大型浮雕,展现了扬州2500年历史渊源与辉煌工艺。广场地面上还有19处扬州非遗项目浮雕,与周边的LED楼梯屏及亮化工程相结合,成为扬州文化旅游新地标。

  据悉,9月25日的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启幕仪式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战略联盟扬州工专业委员会将揭牌。今年8月16日,由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主办的中国非遗战略发展联盟在北京成立,作为非遗大市的扬州被作为联盟的重点发展地区,扬州工艺美术集团作为常务理事单位参与其中。扬州工这一品牌,第一次被列入国家非遗战略发展项目。

  9月28日到10月6日,还将举行吴王城祭祀活动。活动期间,将在486非遗集聚区西广场搭建吴王城作为祭礼工具,由祭礼礼官诵读重启城祭的告文,主祭人诵读祭文、行礼,点亮吴王城,钟罄乐起,参与祭祀的嘉宾按击鼓、取灯、挂灯、祝祷、行礼、击罄等顺序依次进行祭祀,祭礼结束后,市民开始祈福活动。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