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创新服务助企业“强筋健体”

22.01.2016  17:08

  落实“2号文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服务企业能力,扬州市经信委——

  创新服务 助企业“强筋健体

  优化发展环境让企业轻装上阵谋发展

  搭建企业创新平台助力小微企业壮大

  核心提示:7日下午,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江苏基地在扬州挂牌,扬州的企业家们有了身边的高端课堂。作为北京大学校友会与江苏省政府重点校地合作项目,未来各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针对信息服务及移动互联产业打造创新创业扶持基地,为扬州积极培养创新人才。这只是市经信委搭建平台、服务企业的一个注脚。回顾刚刚过去的2015年,扬州市经信委积极部署、强力落实市委市政府“2号文件”要求,助力企业发展。

  转变职能 完善服务重效能

  去年扬州市经信委用一条条服务企业的新举措让“2号文件”落到实处。

  “成立领导小组、围绕自身工作出台了贯彻落实2号文件实施意见。”市经信委主任尤在晶介绍,通过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涉企服务效能。依法下放行政权力事项,根据市审改办要求,启动权力事项责任清单编制工作,共梳理出涉及工业经济、产业政策等17类214项职责,明确具体工作事项,并及时将权力事项清单上报至市审改办审核。

  “我们开展了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自查,并自觉整改到位。到去年12月份,市经信委窗口共受理行政审批事项377项,办结377项,其中行政许可事项12项,其他行政事项365项,按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为100%。”行政服务处负责人介绍说,市经信委还强力推进涉企信用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市企业综合征信平台已基本完成工商部门企业信息的归集,共入库小微企业93000余户,相关注册登记、行政许可、税收缴纳等信息50余万条,为289家规上企业出具了“信息体检报告”。

  服务企业,重在能力创新。去年,市经信委进一步规范涉审中介机构服务,开放能评中介服务市场,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能评机构,目前已征集到12家能评机构,并在完成评审备案后向社会公开,同时制定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简化和分级分类管理实施意见》。

  作为我市服务企业的创新平台,企业服务网目前累计发布各类政策信息1900多条,企业手机报已实现对全市小微企业的全覆盖,发送对象已扩充至25000多家。

  优化环境    企业轻装谋发展

  去年我市全年组织100多家企业参加广交会、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江苏产品万里行、环保和汽车等行业协作配套会等知名展会。并联合百度和谷歌开展电商培训,新增百度搜索营销企业500多家,总数达到7000多家,一批产品通过互联网远销全国及世界各地。

  帮助企业争取扶持政策。去年全年共帮助企业获得扶持资金5.45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中央财政补贴资金4.27亿元。

  ……

  “减轻企业负担,必须优化发展环境。”市经信委党组成员、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张云翔介绍,去年以来,市经信委开展涉企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清理,对涉车、涉房、法定培训及考试等收费单位及项目逐一核对清理,并公布市级收费目录,包括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产对目录实施动态管理,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

  从2015年11月1日起,按省政府要求,我市再次取消4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暂停征收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事业性收费标准;据测算,以上减免政策预计可年减社会负担7100万元左右。

  创新服务    专项活动强企业

  去年,市经信委启动机器换专家服务行活动,首站安排了20多位专家齐聚高邮开展贴身服务,并走进江都、广陵,专家分成多个服务小组,深入企业车间现场,量身定制机器换人解决方案。目前,专家服务行活动已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自动解决方案近40项,现场达成机器换人意向项目10项。

  “我们邀请了南京埃斯顿、沈阳新松、江苏自动化研究所等30多家公司听65位专家组建了扬州市智能制造机器换人专家库。”相关负责人介绍,专家组历时2个月,走进7个县(市、区)的30多个乡镇园区,走访了近100家企业,专家共提供智能制造机器换人合理化建议80多项,长运塑料、群鑫粉体等30多家企业与机器人公司已进入实质性洽谈阶段,恒德模具与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已签定合作协议,扬力、虎豹、新概念等10多家企业有意新上制造执行系统(MES)打造数字化“透明车间”,嘉和散热器、金飞达、汇众车业等10多家企业有意采用设备租赁降低投资强度。

  此外,扬州市经信委还精心组织中小企业优惠政策宣贯活动。在全市开展“携手共进—服务中小企业”系列活动。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开展了100多场各类服务活动,服务企业13500多家(次)。

  在创新服务、搭建平台的同时,经信委还积极推进优秀企业家和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培育工作。去年全市经信系统共举办面向小微企业的经信大讲堂、标杆企业游学、管理研究班、“中华文化与管理智慧”等各类培训和讲座64场,参培人员3000多人次。通过系列培训,一批小微企业主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提高了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