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实干“十二五” 奋斗铸辉煌

04.03.2016  13:44

  “十二五”时期,是扬州发展史上面临挑战最多、经受考验最大、发展任务最重的时期之一,也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十二五”时期,扬州人均GDP超过14000美元,达到并超过省均水平,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新跃升;扬州泰州机场、瘦西湖隧道、江六高速、新淮江公路建成运营,连淮扬镇高铁取得突破,“三创一申”目标全面实现,市区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一体两翼”“一核多组团”现代化大扬州建设开启了新格局;集中力量、锲而不舍解决了区域供水、“八老”改造、“1161菜篮子”、公交优先、被征地农民转保等几个民生大难题,基本民生和幸福民生工作统筹推进,民生建设达到了新水平;积极开展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制定落实服务企业“2号文件”,深入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改革开放迈出了新步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市政府传承接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结果,是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团结拼搏、奋发有为的结果。

  “十二五”时期,是扬州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460万扬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项目为王、人才为纲、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精致为要、民生为本的“六为”发展路径,一张蓝图绘到底、凝心聚力抓落实,集中力量干大事,坚持不懈抓项目,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创造了扬州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以重大项目建设为龙头经济发展跃上新平台

  “十二五”以来,始终坚持“项目为王”,不断强化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累计新开工工业、服务业重大项目367个、新竣工投产210个,分别是“十一五”的5.9倍和6倍。沿江100亿元、沿河50亿元重大项目实现两轮全覆盖,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扬州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2015年GDP突破4000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列全国百强城市第42位,比2010年前移14位;人均GDP超过14000美元,在苏中苏北地区率先超省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10年的2倍,固定资产投资是2010年的2.1倍。全市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汽车、机械、旅游、建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现代食品工业等基本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业比重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持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7.2:55.7:37.1调整为5.9:50.6:4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2010年翻一番。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基本现代化稳步推进,6个50亿元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基本建成。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2个科技产业综合体投入使用产业用房190.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741家。众创空间入驻创业企业345家。创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示范市,扬州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新增世界500强企业38家,进出口总量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外经营业额年均增长20%。各类开发园区主要指标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速,建成“海峡两岸(扬州)绿色石化产业合作区”“德国梅泰尔工业园”等一批国际园区。

  打基础利长远城市建设达到新量级

  围绕加快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的目标,以2015年扬州建城2500周年为契机,以跨江融合发展综合试点改革为抓手,以“开城先开路、治城先治水、兴城先兴人、庆城看江广”为重点,大力实施30项政府主导的城建项目,推动城市发展能级和城市品质的不断提升。市区顺利实施部分行政区划调整,中心城区面积由309平方公里扩大至640平方公里。扬州泰州机场建成通航并实现一类口岸开放,连淮扬镇高铁扬州段全线开工,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全面完成,瘦西湖路和瘦西湖隧道、60公里文昌路、新万福路和万福大桥、新328国道全线贯通,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定局。继续大力提升瘦西湖景区,有序改造更新古城区,基本建成西区新城,启动建设生态科技新城,“一体两翼”“一核多组团”的现代化大扬州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

  大力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国文明城市高分拿牌,由扬州牵头的大运河申遗项目在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和居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实现基本现代化,3-5周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9.1%,义务教育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9.7%。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建成四级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市文化馆、图书馆创成国家一级馆,乡镇、街道文化站全部达标;文化博览城建设有序推进,扬州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医疗卫生服务不断优化,全市卫生机构总数超过1780所,每千人口床位数超过4.4张,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超过5.7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2.1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超过2人,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8.8岁。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李宁体育园、体育公园体育场等公共设施陆续建成开放,创成江苏省体育强市,成功申办第十九届省运会,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蝉联国际田联金标赛事。

  坚持发展惠及群众民生建设迈上新水平

  连续14年出台保障和改善民生“1号文件”,聚焦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改善民生工作由“解困民生”,逐步向“普惠民生”“幸福民生”转变。围绕让百姓“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菜、呼吸上新鲜空气、有稳定的就业”,全市投入45亿元铺设管网,在苏中苏北率先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让460万扬州人喝上了放心的长江水、运河水;组织实施“1161菜篮子工程”“115”鲜奶工程;加快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打造充分就业城市,“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92万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7.34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左右。围绕让百姓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市委、市政府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2%用于危旧房屋修缮、环境整治,投资21亿元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城区积水点整治,打造“不淹不涝”城市;累计投入170亿元,对老庄台、老小区、老校舍、老宿舍、老宅子、老街巷、老城区、老厂区进行“八老”改造;投入50多亿元,将被征地农民百分之百纳入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市区1976年以来20万被征地农民全部转换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出台“救急难”实施办法,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机制,实行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十二五”时期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000元、16730元,全面完成人均年纯收入低于5000元低收入人口的脱贫任务,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市取得新突破

  以“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为总抓手,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制定实施168项改革任务。连续出台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主要内容的“2号文件”,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以“减章、减时、减负、提效”为核心的简政放权工作成效明显,工商注册“认缴登记制”、“先照后证”和“三证合一”登记改革全面实施。市区三区社保、民政福利“同城同步同标”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同级同权同责”改革顺利实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企改革重组和行政事业单位所属国有企业的清理规范和全面监管有序推进。金融创新改革全面深化,全市共有31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要素市场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市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开展,以“净地出让、摇号主持、现场直播、全程跟踪”为主要特点的土地阳光出让新模式在全国推广。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群众医药费用下降15%以上,18家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全部启动建设,成功组建苏北医院医联体。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城市管理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2015年法治政府建设考核位列全省第二位。大力推进平安扬州、法治扬州建设,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公众安全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传承城市绿色基因,全面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绿色生态的城市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连续实施两个“绿杨城郭新扬州”三年行动计划,建立生态环保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在每年的土地出让金中,提取5%专项用于绿化和植树造林,确保环保投入高于GDP、财政收入增长,启动10大生态中心和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全市成片造林3.1万亩,市区新增绿地127.5万平方米。推进市区黑臭河道治理。完成28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整治淘汰小型燃煤锅炉509台。全面取缔古城和景区核心区露天烧烤。对市区92个工地、635辆渣土车安装监控设备。PM2.5年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1.4%。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实施节能改造项目101项、循环经济项目22项。获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成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优秀城市。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