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加快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

26.08.2015  09:12

  扬州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南水北调”工程源头地处扬州境内,地理区位独特,水环境敏感度较高。市域范围湖泊、湿地众多、水网密布、植被丰富,生态基底良好。为确保南水北调东线源头“长治久安”,不断彰显和放大扬州生态特色,扬州将规划建设3100平方公里的江淮生态大走廊。

  规划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2015-2020年)重点规划建设淮水归江水道暨南水北调输水通道核心保护区域,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远期目标(2020—2030年)继续推进生态大走廊建设由核心区扩大到规划控制区,通过实施更大范围的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最终将淮河归江水道和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廊道打造成清水走廊、安全走廊和绿色走廊。

  围绕江淮生态大走廊规划,扬州将重点实施8项重点工程。一是生态中心建设工程。按照每个生态中心建设规模不少于10平方公里的要求,加快推进生态科技新城“七河八岛”生态中心、宝应湖湿地森林生态中心、高邮清水潭生态中心、广陵夹江生态中心、三湾湿地生态中心等生态中心建设。二是南水北调东线源头输水廊道污染治理工程。对输水廊道两侧的生态管控区进行全面清理,对污染企业实施关停及生态修复,扩大沿线生活污水处理规模和能力,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三是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国家良好湖泊建设工程。推进高、邵、宝湖纳入国家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四是生态林网和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依托高邮湖、京杭大运河、夹江、三阳河等主要水体,建设水源涵养防护林带。持续推进“绿扬城郭新扬州”行动计划,确保每年新增绿地面积100万平方米。五是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工程。加强生态红线区域监管能力建设,保持受保护区面积稳定。六是城镇黑臭河道和入江水系治理工程。扬州市区实施“调水引流、清水活水工程”,2015年8月底前,实现市区主干河道活水全覆盖。推进各县(市)城区主干河道控源截污和雨污分流排水管网建设,2020年全面消除“黑臭河道”。七是农业面源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控制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有机生态农业建设。八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搬迁市区和各县(市、区)重污染企业;推进各工业园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80%创成国家或省级生态工业园,20%工业集中区完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