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全面超额完成年度粮食购销调控目标

23.12.2014  09:43

          2014年,扬州市粮食局在省局的正确领导下,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基层一线,强化为农服务,把做好购销调控工作作为检验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按照“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的总要求,多方掌握信息,认真研判市场形势,想方设法多掌控粮源,满足农民出售余粮需求,为政府调控提供物质基础,市直及各县(市、区)均全面超额完成年度购销调控工作目标。

          一是粮食收购总量 创新高 。截止12月20日,全市累计收购29.27亿斤,其中最低价小麦13.27亿斤,比去年增加3.68亿斤,最低价粳稻3.79亿斤,比去年增加2.07亿斤,政策性收购总量创新高。加强对周边市场的调研,多次组织各县(市、区)进行粮食购销形势分析,特别是市直,每月都进行形势分析,全面科学分析粮食市场形势,制定稳健的购销策略,指导企业理性收购。引导企业在防控经营风险、规范经营行为的前提下,既要力争多购扩大经营周转量,也要适时销售保持安全库存量,既要积极参与政策性收购,也要努力开展自营收购,确保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去年启动稻麦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后今年又一次启动,小麦托市库点108个,比去年增加10个,粳稻托市库点56个,比去年增加8个,在稻麦市场比较低迷,其他主体入市谨慎的情况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既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又使企业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二 是储备粮油管理取得新成效 。在抓好现有规模储备粮油管理的基础上,狠抓储备粮油增储工作。按照国家、省关于认真落实地方粮食储备、加强地方粮食储备管理的通知精神,及时调整序时进度,实时跟踪各地增储进展情况,加强沟通﹑协调,督促尽快完成增储任务。截止11月底,1.05亿斤新增储备计划全部按时、按质、按量落实到位。经市、县(市、区)粮食局、财政局、农发行等部门组成的验收小组逐级验收,现正在向省相关部门的申请检查验收;转变储备粮管理思路,优化储备粮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储备粮油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市级储备粮这一平台,分品种、分地区,采取多种储存方式。组织局储备粮管理领导小组和承储企业定期进行市场行情分析,重点分析储备粮轮换期间市场态势,合理安排轮换批次及轮换数量,尽力防范风险,努力达到管理科学、调控有力、市场运作、经济高效的要求,做到常储常新,储出效益。目前我市储备粮油严格执行国家﹑省和地方储备粮管理规定,实行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账记载,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确保“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为满足本地粮食市场调控,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三是粮食应急管理 能力 有新提高 。由于粮食应急形势变化、政府机构编制体制调整等原因,2007年制定的《扬州市粮食应急预案》部分内容已与现有情况部分不相适应。经过广泛调研,形成初稿,多次征求相关成员单位和县(市、区)粮食部门的意见、建议,充实、修订、完善相关内容,10月份以市政府办文件形式印发《扬州市粮食应急预案》(扬府办发〔2014〕134号)。同时我局每季度向市应急办报送本季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体评估和下季度突发事件发生趋势分析,对由125个应急供应网点、19个应急加工企业、11个应急储运企业组成的粮食应急供应网络运行情况进行不间断跟踪,确保扬州市内粮食突发情况时,能依据预案要求,及时应对、妥善处置,保障粮食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四是粮油价格 报能力 有新提升 。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根据全市实际情况,结合我市处于全省产销过渡带的地理特点,根据价格采集、市场监测的需求,在省粮食局确定10个价格监测点的基础上我局又增加了8个,形成了18个粮油价格监测点,包含了收储企业、加工企业、批发市场、零售企业等各种类型,全面反映粮油市场情况,开展定点、定期和随机监测,密切关注粮油购销存量及价格变化,全面监控粮油市场情况,有效发挥粮油市场监测网络的作用。通过对现有18个粮油价格监测点的日常监测,全面了解粮油市场情况,每天上午向省局报送一次价格信息,每周编写一期全市价格分析,每半月在扬州粮网发布一期全市价格。如监测到粮油市场发生或可能异常波动,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安排专人驻场办公,实行价格日报,确保粮食市场供应,保持粮食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维护社会稳定。

          五是为农 服务 水平 有新拓展 。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全方位宣传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抓住第34个“世界粮食日”契机,我局通过进社区、开辟报纸专版、《政风热线》、《阳光时空》、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江都区粮食局通过《阳光时空》、高邮市、宝应县粮食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全方位宣传我市秋粮收购政策、服务措施,详细解读最低价收购政策,特别是关于水份、杂质、整精米率等主要质量指标,形成了家喻户晓的良好氛围;收购现场张贴《最低收购价收购质价公告》,做到收购政策、收购价格、收购标准“三上墙”,标准样品上台;向社会公布咨询、投诉电话,现场解答农民疑问,让农民卖明白粮、放心粮、舒心粮;适应粮食流通新常态,延伸服务产业链。针对农村土地流转,研究如何向前延伸服务种粮农民,向后延伸链条与加工企业合作,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针对农民整晒粮食方式的改变,面对可能出现的水分、杂质偏高等问题,研究如何动员农民整晒处理粮食杂质、水分,交售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粮食,防止因粮食质量指标不合格而造成卖粮难问题;面对水分偏高情况,充分发挥烘干机械作用,全市15台套粮食烘干机日提供烘干能力800万斤;面对市场新形势,及早研究谋划新对策。针对今年秋粮收购仓容紧张的问题,一方面以政府办信息专报形式,将秋粮生产、市场预期、政策性收购、仓容准备等问题,向市领导做了专题汇报,另一方面及早谋划,积极采取维修改造、就地倒仓、集并移库、加快出库等各项有效措施,扩大粮食收储能力,防止因仓容问题而出现新的卖粮难,充分满足农民售粮需求;针对今年秋季稻谷出现晚间售粮增多的情况,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开展延时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伸服务等多种措施,实现高效、快速、便捷收购,减少农民卖粮等待时间。目前为止,继夏粮收购“零投诉”后,秋粮收购再次实现“零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