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仪征现巨幅《清明上河图》喷绘墙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幅由张择端创作的长卷风俗画,生动地记录了我国12世纪北宋城市的生活面貌。近日,市民董先生向记者报料,仪征有一家商铺用涂料在墙壁上作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很是壮观,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欣赏。
画工精细
墙绘《清明上河图》
令人震撼
2日上午,记者来到仪征这家商铺,一进店门,就看见墙壁上有一幅巨大的画作,占据了整面墙的空间。整幅画由黑白两色构成,反映的是《清明上河图》中人物最为密集,街道最为繁华的左侧虹桥部分。整幅画是用装饰材料喷绘而成,画中人物轮廓清晰,凹凸有致,给人以很强烈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宋代汴京人口稠密,商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
从画中还可以看到桥头布遍刀剪摊、饮食摊和各种杂货摊,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肉铺、庙宇等。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五花八门,有轿子、骆驼、牛车、人力车等,形形色色,样样俱全。
硅藻泥喷绘
8道工序,4层画面,6人忙了11天
该店铺的孙经理告诉记者,这幅未完工的《清明上河图》长约7米,高约3米,用硅藻泥喷绘而成。“这面文化墙是上个月初开始施工的,由两名鲁迅美术学院的学生和4名专业墙体施工人员用11天时间制作完成。”
孙经理介绍,自己是做硅藻泥生意的。曾经学习过美术,比较喜欢艺术性的东西。“一开始店面装修的时候我就想做一面大的文化墙,至于墙面上的喷绘画,我选择了很久,最终决定喷绘《清明上河图》,首先,这幅画是国宝,每个中国人都很熟悉。其次,这幅画因为画面复杂,对于制作要求很高,把这幅画喷绘出来,也是展示产品和施工实力的一个机会。”
“其实整个制作的过程还是相当复杂的,经过8道工序,一共有4层画面。”孙经理指着画面告诉记者,“其中最复杂的就是鲁迅美术学院的学生在墙上勾勒这幅画的轮廓这个过程,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都知道,这幅画中虹桥这部分人物、房屋、船只等非常多,非常复杂,光这道工序就用了近一周的的时间。”
看着墙上的作品,孙经理自豪的同时也有些许遗憾,“由于墙体面积有限,目前我们只喷绘出了原画约四分之一的部分,”孙经理指着文化墙右端告诉记者,“这边我特意留成了画卷并未完全展开的图案,等将来有机会,我要把这面墙继续延伸下去,然后将未展开的画面继续展现出来,最终,希望能将一幅完整的墙体喷绘《清明上河图》展示给大家。”
多手法展现
扬州人为何偏爱《清明上河图》
11月本报曾报道过扬州著名“玉痴”田翔2012年完成的碧玉大型插牌《清明上河图》,此前扬州也曾有手工艺人通过刺绣等手法重现《清明上河图》,此外,扬州宋夹城内东门桥也是依照《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的宋代设计风格。扬州人为何如此偏爱《清明上河图》呢?
对此,市民观察团团长王麟来介绍,“扬州城作为唐宋时期最为繁华的都市之一,完全不逊色于汴京。通过这幅画,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唐宋时期扬州城的繁华景象。汴京有汴河,我们扬州城有京杭运河,画中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在当时的扬州也是一样可见的,但是由于绘画方面历史资料的缺失,我们很难看见完整的扬州繁华时期的景象,通过《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同为当时繁华都市的扬州城的繁华景象,我想这个应该就是扬州人偏爱它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