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以“文化为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06.11.2014  18:58

  近年来,扬州市致力于推进以“文化为魂”为内涵的世界名城建设,着力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培育繁荣公共文化活动,着力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初步建成“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镇(街道)有一站、村(社区)有一室”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全市共有图书馆、文化馆各7个(其中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分别有6个和4个),乡镇文化站89个,村文化室(农家书屋)1019个,社区文化室391个,农村文化广场1030个。全面建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实现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城市社区及城区多厅数字影院的全覆盖,是全省第2家完成有线电视“户户通”、第4家实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地级市。2013年,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约891.4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8917册,比上年增长2%。

  二是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功能增强。公益性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主阵地服务功能逐渐增强。市文化馆天天有活动,月月有展览,是“百姓的舞台,文化的乐园”。市图书馆建成9家分馆(含2家数字图书馆分馆),设立29个流通服务点、9个流动图书服务车服务点,建成3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正式开通掌上图书馆,形成了“总馆—分馆—流通服务点—流动图书车—24小时自助图书馆—掌上图书馆”的全天候、立体式图书服务网络。下一步,图书馆总分馆制将在各县(市、区)推广,目前邗江区正在试点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已初步完成25家分馆软件安装和管理员培训工作,预计年底前正式开通。广陵区着力打造200个“广陵书吧”,每个书吧配置200本扬州地方特色图书,年底实现区域全覆盖。

  三是打造书香扬州文化建设品牌。建立阅读考评指标体系,举办“朱自清散文奖”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阅读文化活动,设立荐书、品书、读书交流等专栏,激励市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完善分众阅读服务,关注儿童、青少年、学生、妇女、残疾人、军人等群体的阅读需求。建设一批优秀阅读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完善阅读遗存台账资料,提升基层文化室、农家书屋设施。开展书香系列建设与评比,评选表彰书香社区、书香学校、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家庭,以及农家书屋建设先进乡镇、先进农家书屋、优秀管理员等。

   公共文化活动彰显品牌特色

  一是公益文艺活动精彩纷呈。连续7年超额完成“百场公益演出”,连续9年举办“扬州之春”艺术周,连续10年组织低票价的“周周看扬剧”演出。“幸福扬州”送文化进社区每年不少于30场,社区曲艺书场每年免费演出超过1000场,“扬图讲堂”每年举办24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每年超过10000场。市音乐厅举办“市民开放日”,每月组织1场免费音乐会,今年又推出了大型公益文化项目“扬州音乐讲堂”。举办第二届扬州市国际音乐节,邀请法国里尔国家交响乐团等国际内外知名乐团来扬演出,提升市民音乐鉴赏能力。组织14个民办书画院,成功举办 “大美中国·诗画扬州” 扬州市民办非企业书画院作品联展。

  二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扬州市少儿艺术节已举办8届,推出了一批新人新作,充满了童真童趣。扬州老年艺术节已举办5届,充分展示了老年朋友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风采和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风貌。扬州群众文艺新作调演已举办6届,发掘了一批民间文艺骨干和较高水平的文艺作品。“红舞献祖国”广场舞蹈比赛已举办6届,提供了广场舞培训成果展示平台,促进了广场舞的普及和推广。从明年起,扬州计划将少儿艺术节、群众文艺新作调演、老年艺术节合并为“扬州文化艺术节”,由每三年举办一次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的旗舰品牌。

  三是地方文化活动极具特色。各县(市、区)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惠民文化活动品牌。邗江区整合艺术节、体育节,推出“春江花月夜”文化活动。广陵区结合居民文化需求,举办“社区周末剧场”文化活动。仪征市融合多种社会资源,打响“枣林湾之春”活动品牌。高邮市的“珠湖之波”赛歌会已坚持了30年,今年将举办第31届赛歌会,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江都区着力解决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扬剧大篷车每年送戏下乡不少于250场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保护传承

  一是构建非遗保护体系。目前,全市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6项(另有3项已公示,待正式公布),省级项目46项,市级项目206项,县(市、区)级项目237项;共有国家级传承人17名,省级传承人82名,市级传承人278名;建有各类非遗博物馆、传习所45个。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戏曲园)项目预计年底动工兴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工艺坊)项目正在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

  二是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扬州市木偶研究所走访调研了泰兴等地的杖头木偶的保护传承情况,收集了一批杖头木偶老道具,设立了专门的陈列室。有计划地对名家名篇名段进行录音录影,沈志凤的《双金锭》、沈荫彭的《三国》、黄俊章的《八窍珠》经典段落已录制完成,杨明坤版全台本《皮五辣子》音像已经成品,共有94集,是扬州评话史上时长最长的一部《皮五辣子》,充实了扬州曲艺数字资料库。整理出版经典曲艺书目,扬州弹词大家张慧侬经典名篇,被称为“张氏四宝”的《刁刘氏》、《落金扇》、《珍珠塔》、《双金锭》均已整理成口述本出版,《玉蜻蜓》口述本将于今年整理完毕,《皮五辣子》文字整理已逾半,其音像和文字版将作为明年扬州城庆2500周年的献礼项目正式推出。

  三是加强非遗项目传承。开办“非遗讲座”,邀请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主讲授课,走进校园、社区等基层单位,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在多所中小学校开设乱针刺绣、扬剧、清曲、剪纸、雕砖、评话等非遗兴趣班或社团。今年,为期两个月的“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月”,通过“主会场+分会场”的模式,安排37场系列活动,全面展现162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和237个县级非遗项目,形成了非遗项目处处看、非遗活动周周有的活动热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扬州市文广新局)

宿迁市出台《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文化厅
徐州市文广新局组织开展“百千万”走访帮扶活动
  为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文化厅
南通市1050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被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在刚刚召开的南通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中,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