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上半年GDP“速十”意味什么?

22.07.2015  13:50

  记者嵇长青

  中国江苏网7月22日讯 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经济“半程报”,上半年我国GDP保持了7%的增速。专家指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

  19日,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报告公布扬州上半年成绩单: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50亿元、增长1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1.9亿元,增长13%。扬州GDP增幅超过全国、全省前三,来之不易,为主要经济指标迈上新台阶、下半年实现“十二五”圆满收官打下了扎实基础。

  发展增速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是市委、市政府从容、自信应对复杂环境挑战,聚焦聚力各项目标任务,全力以赴抓推进、抓落实、抓成效的结果。客观分析这个“速十”,可以得出以下三个判断:扬州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经济动力正在加速“换挡”;适应新常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判断一

  稳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

  先让我们翻阅一下近四年扬州GDP的“半程”增速:2012年,11.5%;2013年,12.1%;2014年,11%;2015年,10.2%。用比较眼光看,10.2%的增速并不逊色,增幅居全省第3位(去年同期居全省第2位),处于全省第一方阵。

  重要的是,扬州经济发展内涵正在发生变化,清晰反映在上半年各项经济指标上——投资增速回落,但消费增速保持稳定;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主要内需仍然强劲;工业增加值表现疲弱,但服务业占比又有提高。降升鲜明对比,恰恰表明扬州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在增强,新的竞争优势正逐步形成。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在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上,市委书记谢正义这样总结上半年工作。

  所谓“稳中有进”,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有了新的进步。

  经济发展的“面子”,是稳增长取得预期目标,主要体现为区域经济仍保持着两位数的中高速增长。放在全省,上半年10%的增速仍然是比较高的增速。江苏是经济发达省份,10%的增速即使放在全国地市城市中,也是比较高的增速。

  扬州经济稳增长的基本支撑,主要表现在基本产业的贡献率上。只有基本产业才能稳住全市经济的基本面和“大盘子”。近三年,汽车、机械、建筑、旅游、软件信息服务这五大基本产业(总)产值或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7%、14.5%、15.7%、16.7%、46.7%;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所谓和谐稳定,主要体现在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拥有社会认可的公序良俗。

  经济发展的“里子”,是各项民生指标继续明显改善。在扬州,生动体现在“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吃上放心菜、呼吸上新鲜空气,有稳定就业”。

  年初制定落实的第14个民生工作“1号文件”,255项民生实事项目已完成50项;上半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9.7%,农民收入增速继续超过城镇居民收入,进一步证明了我市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在不断提高。

  判断二

  经济动力“换挡”已见成效

  从历史上看,扬州改革开放以来至少经历两个发展拐点。

  一是1992年。依托“南方谈话”效应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扬州乡镇企业集体转型、个私经济蓬勃发展,催生了轰动全国的“规模经济”效应,由此开创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新世纪以后,GDP增速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

  二是2008年。正当人们对两位数增长习以为常时,因金融危机和内部转型双重因素,高速增长戛然而止。与全国许多城市不一样的是,扬州增速近几年非但没有滞长,反而逆势而上。去年,GDP增幅更是实现了全省第一,领跑全省。

  一个是顺应大势,加速跑;一个是逆势而上,领着跑。两种跑法,已经换了动力。

  “前16年,是扬州乘着全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船,受政策红利和改革之力带着发展。而现在,是因为抓住了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机遇,牵住了重大项目建设这只‘牛鼻子’,自己换装发展引擎。”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扬大人文社科处处长秦兴方认为。

  有数据佐证:上半年,市级重大项目库共有项目433个,其中实施项目331(工业项目118个、服务业项目116个、农业及生态中心51个、基础设施项目46个),拟开工及储备项目102个。

  “从入库项目情况分析,既有正在实施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又有拟开工及储备项目。这说明,关乎扬州全局性、未来增长性的重大项目仍具有足够的保有量。”市重大项目推进办负责人说。

  从调结构、促转型来看,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57.06亿元,增长12.3%,增速列全省第2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7%。从上半年新签约项目看,71个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961亿元,其中服务业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603亿元。在这一轮千亿元投资大单中,服务业占了六成。

  支持“众创空间”、兴办高等教育、发展“三室经济”、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加快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步伐,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报告中的“好声音”,正在催生许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产品,推动经济成长的新动力加快孕育。

  判断三

  深化改革正创造新竞争优势

  近两年来,我市经济运行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征,如资源约束加强、劳动力紧张等。适应新常态,就要冷静应对发展态势面临的诸多挑战,如房地产、地方债、影子银行、债务违约等潜在风险,对经济健康平稳构成潜在威胁。要采取更有效措施,用好多种改革的工具,守住扬州经济的基本盘。

  “改革,是当前稳定全市经济增长和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市发改委主任范天恩认为,上半年,全市上下按照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跨江融合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进行政审批、国资国企等10个重点领域改革,38项任务举措得到有力推进和加快落地。

  据了解,我市已经取消43项、调整153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拟订了《深化市属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从4月份起,“三证合一”登记工作正式实施,健全完善现代市场规则;拟订加强债务管控的管理办法,试行编制2016年预算和2017年、2018年规划,探索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研究拟订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意见等地方金融体系改革;优化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由“全面核准”改为“普遍备案与有限核准”相结合……

  “下半年,我们仍然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聚焦、聚神、聚力抓好重点改革任务的落实。”范天恩说,新常态下,如何做好全省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这是扬州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事实证明,扬州的改革正在越来越接近深水区。

  “当前,最需要给扬州经济一点时间和耐心。”范天恩说,市委已经对制订“十三五”规划给出了九大方向,全市上下正在抓紧对接,探索研究“”、“”、“”的新思路、新办法,相信市委、市政府有驾驭全局的能力从容应对各种挑战,顶住各种压力,保持经济发展的韧性,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