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名退休老人组建民间扬剧团 5年义务送戏下乡250多场

12.02.2015  13:08

杨玉春︵左三︶和剧团的团员在文化馆内排练?本报记者崔晓摄

  2月10日上午,六合区程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活动室里笑声不断。活动室中间,一台精彩的扬剧演出正在进行,老人们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看得津津有味。

  “这个剧团每年都来演两三场,比电视上演得还好。”74岁的五保老人李长庆早早就搬了板凳来听戏。他说,自己年轻时就喜欢听戏,没想到住进了养老院还有剧团送戏上门。60岁的李汉全也是听得如痴如醉,还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

  来养老院送演出的剧团名叫“冶浦扬剧团”,“掌门人”是区民政局退休干部杨玉春,这场演出已是这个16人团队5年来的第254次义务演出。

  演出结束,老人们散场去吃午饭,杨玉春和演员们忙着卸妆。趁着空隙,他和记者聊起这个义务剧团的来历。

  从小,杨玉春就喜欢听戏,十几岁时参加过地方文娱表演队,曾在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中挑大梁。后来参加工作,有空的时候,他也自己练上几嗓子。

  2009年初,杨玉春退休在家,看到电视上正在播放北京的剧团下乡表演,村民们听戏时脸上流露的认真劲让他很感动。何不组建一个民间扬剧团,义务送戏下乡,既能让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发挥,又能给老百姓带去欢乐?于是,几个扬剧的“忠实粉丝”聚到了一起,因为当时几个人都住在冶浦社区,剧团的名字就叫“冶浦扬剧团”。

  从竹镇、程桥、新篁到东沟、玉带等街镇,从元旦、春节、五一到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5年来,杨玉春带着“冶浦扬剧团”走遍了六合,每年平均演出50多场次。“现在我们能连演一个星期都不重样。”杨玉春得意地说,每次送戏下乡,方圆数十里的村民都赶过来听,大家自带板凳,有时候听完一场,还鼓掌要求加演。

  从开始的六七人,到目前的16人,整个剧团成员平均年龄50多岁。尽管是义务演出,但大家对唱功却毫不懈怠。

  每个星期一、三、五的下午,是剧团雷打不动的练习时间。有时白天有演出,大伙就挤出晚上的时间练习。记者看到,每个剧本的台词都是厚厚一叠,对于这群六七十岁的老人来说,难度很大。他们有的把唱词贴在床头,睡觉前和醒来后都在背词、练唱;有的甚至在烧饭做菜时也不忘口中“念念有词”。在坚持自排自演的基础上,剧团还请一些专业剧团的老前辈来指导。

  72岁的吴金城在剧里主要负责扮演丑角,有的时候还要故意在台上跌倒,博观众一笑。即使是大冬天,一场3小时演出下来,内衣都湿透了。李荣贵主拉二胡,“前段时间去横梁演出,正好碰上下雪,一场演出下来,脚麻得站不起来,手指也冻僵了。

  服装、道具不够了,大伙就自掏腰包购买;灯光之类的设施落后了,就出去“化缘”筹资更新;没有固定场所排练,就临时租用居民住宅……尽管条件艰苦,人很辛苦,但看到那么多村民喜欢,发自内心地鼓掌,团员们说,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快过年了,杨玉春告诉记者,最近几天他们正忙着排练,准备大年初六文化馆的广场演出。目前整个剧团下乡演出的日程已经排到了3月底。义务送戏下乡,他们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跑不动唱不了的那一天。

  本报记者毛庆本报通讯员黄文玲

滨江新城新增三个新型公交站台方便市民候车
昨天,市民刘女士乘坐公交车到市政府西大门时发现,靖江网
北大商学院镇江总裁班“牵手”城南挖掘商机
北大纵横商学院江苏分院镇江总裁班学员日前组团来到我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