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市推动教育生态转变 

06.07.2015  10:28

  近年来,扬中市以“苏南教育现代化县级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坚持创新发展、内涵发展,教育生态实现了五大转变。
  现代化创建实现从“试点”到“示范”的转变。经过多年努力,实现各学段协调发展。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指南》实验工作,形成“五为主”的普惠发展格局;围绕“八个一样”的发展目标,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31所学校创建成镇江市现代化先进学校;发挥高中学科优势,建立省级学科基地,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发展;通过提升社会经济贡献度,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加强社区服务等方式创新发展职成教育。
  教育规划实现从“布点”到“布局”的转变。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要求,制定了《扬中市校安工程建设方案》,明确建设序时进度,统筹推进校安工程,对镇(街、区)中心学校和幼儿园进行了加固改造。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新一轮现代化建设标准,制定了《扬中市教育布局调整方案》,对新市政和配套小区学校进行重建和迁建。
  特色文化实现从“阵地”到“基地”的转变。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内涵发展、错位发展,把学校特色基地建设与学校文化融合起来,通过考核激励引导学校特色文化从“阵地”向“基地”转变,推进优质教育资源集约化发展,实行资源共享。目前共建成实小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外国语小学科技馆、丰裕中心小学剪纸工作坊、同德中学院士馆等18个基地场馆。
  教育质量实现从“课堂”到“课程”的转变。启动“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印发《扬中市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制定“有效课堂、高效课堂、魅力课堂”评比标准,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评比,掀起了“骨干做示范,个个学模范”的课堂教学改革热潮。2014年与华南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如外国语小学的“个性化课堂”、新坝中学的“生本教学课堂”等。
  队伍建设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制定《扬中市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流动工作实施意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促进教师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流动,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的相互交流,从形式、规模和效益上完善教师交流工作,优化教师队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