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尘、祭祖、贴春联一切都那么亲切

24.02.2015  09:29

  

  

  关于徐州的过年风俗,至今对年初一不能扫地(避免财气外漏),不动针线(寓意来年少操劳),以及不可讲不吉利的话(“”、“”、“倒霉”之类的词汇都是当天的大忌,小时常常因口无遮拦“误踩雷区”而被妈妈骂),记忆尤深。

  其他延续至今的风俗还有很多。比如,年三十前要完成家中扫尘和个人的洗澡剪发,寓意为用干干净净的形象迎接新年。

  因此,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和年三十的白天,澡堂子里也是最人声鼎沸的,人多时连个下脚的地儿都没有。有意思的是,人们还偏爱挤在这两天沐浴,甚至有说法,洗得越晚(靠近年三十),越能代表来年个人诸事运行得清爽顺利。

  在我老家铜山县,年三十前还有“送节礼”和“祭祖”两件大事需要做齐(过年时不说做完,“”也成了忌讳的字)。

  平时为忙生计疏于走动的亲戚们,这两天是亲情的集中“补偿日”。最高兴的当然是辈分长的老人们,他们将屋子打扫一新,安心在家等四方小辈登门拜年。听82岁高龄的奶奶讲远房亲戚们踏破门槛一一送节礼的情景,出门在外疏于联系而渐渐模糊的亲戚们的形象,也在我脑海中慢慢恢复,并清晰起来。

  祭祖当天,家中小辈需要在中午十二点前聚齐,穿戴整齐,带一碗带汤饺子,以及香蕉等水果若干、新炸的“炸果”(也是徐州地区过年常做的面食,薄而脆,以盐或糖调味,上撒芝麻,入锅油炸而成,嚼味香)一到两样,纸钱一两包,来到逝去祖辈的坟墓前上供。烧纸前,亲人还要特地带上祖辈生前喜爱的物品,比如带来上好的香烟,点三五根,让他“高兴高兴”,借此保佑全家来年顺利。

  贴春联则必须在除夕这天。往往用红纸写好后(或在街上请人写),在门板上贴副大的,门框上贴一副窄长的,另加一窄短的横联贴在门楣上。对联以外,另将红纸裁许多方块状,使角朝上为正菱形,俗称斗方,写上“”、“寿”、“”等字样,贴在家具上,另以红纸写“青龙”贴水缸,“白虎”贴面缸。仓库内贴“戬毂”二字。大门的对面墙上,也往往有“出门见禧”的吉联。

  如今,一切从简。人们连门框上的窄长春联也已省去,“出门见禧”也是不贴,“青龙”、“白虎”以及“戬毂”更成为儿时记忆封存于脑海,成为想起来“感觉亲切和高兴”的字眼。小时这件很有仪式感(一般要忙活一上午,对联必须贴得高低对称,正正直直)的大事,如今,也是十多分钟便可做好。

  几乎每个习俗的仪式感和繁琐度都在减弱。多年来,唯有守岁看春节晚会、大年初一零点燃放烟花爆竹、一大早吃饺子等习俗未变。其实,还有一个一直未变的,就是春节期间维系亲戚朋友关系的一系列“走动”。仔细想来,这个在近年占去了春节假期越来越多的时间。

  比如大年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日。我们要在家迎接几位姑姑和堂妹堂弟们回来做客,唠嗑话家常;年初三再陪母亲去她娘家那边的亲戚走动,一来看望高龄的外公,二来与姨姊妹兄弟叙旧。工作后又添一系列老同学聚会、至交好友的小聚等等,使得这几日的热闹繁忙与奔波忙碌,更是平添了几分。

  周而复始的相聚难免疲累,回到南京后,想及老家各种的热闹团聚,却觉得亲切欣慰。对于出门在异乡的小辈来说,与许多亲友的团聚,一年到头,许也就这一次。

  春节是中国人很地道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每个人都以这个节日和亲人团聚,话别冬日,庆祝春的到来。而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们也借这个节日作短暂的停留,为奔波的去年做个小小的总结,或来一个精神上的转换,以昂扬的面貌和斗志为新年的工作备足精神食粮,乞求来年的平安顺利,幸福吉祥,以及再多些中国人几千年来钟情的“圆满”二字。

  这,恐怕才是春节永不过时的习俗吧。

  记者孔芳芳摄影报道

编辑: 吴宇鹏、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