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特困群体未来的希望——专访朱晓明代表

09.03.2015  12:44

      2015年3月2日11点半,73岁的赵文征大爷,走进了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迎江路社区的一个“老年助餐点”。 红烧狮子头、豆腐烧青菜、炒肉片、紫菜蛋汤,让生活不易的“三无”老人赵大爷吃得很暖心。

      其实赵大爷并不知道,对一座在全国首个实现为市区所有“三无”老人提供免费午餐的城市而言,这只是镇江市一系列托住民生底线、不让一个困难者掉队政策的缩影。

      去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镇江时,对镇江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殷切希望,“‘老年助餐点’,以及已经确定为政府为民办实事之首的‘托底保障工程’,都是在实现‘百姓富’道路上政府的不同发力点,目标就是全力托起特困群体未来的希望。”全国人大代表、镇江市市长朱晓明说。

      富的可以更富,苦的不能总苦

      按照镇江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实事任务,像迎江路社区这样的免费助餐点,今年一共会有40个。政府为此一项的公共财政支出约21.8万元。

      “与宏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相比,这笔钱很少。但正因它覆盖人群的特殊性,更显出政府为兜住民生的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镇江市民政局局长尹卫民说,由于民政工作的特性,他和同事们经常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或者失独、丧偶、伤残的困难群体接触,“所以,作为具体落实党委政府工作要求的民政部门,不仅要抓紧时间把任务完成,更要倾尽全力把好事办好。”

      “如果说要为特困群体织一张托住生活底线的网,那所有救助、补助、资助等措施,都是对这张网的加固和拓展。而织网人,早已不再局限于民政单个部门。在镇江市的顶层设计中,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式大网,有了更为明确的工作目标和细致的工作任务。”尹卫民说,“按照市领导的话说,在实现‘百姓富’的道路上,既要看‘长板’,也绝不能忽视‘短板’。党委政府,就是要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引导富的走向更富,苦的则不能总苦。”

      既要托住生活,更要托起希望

      镇江市正在织牢的是一张怎样的托底“大网” ?

      在今年初该市两会上,人们清楚地看到了政府的“头等大事”——实施“托底保障工程”:市、辖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实施特困群体托底保障工程。而助餐点则位列第二。

      将城市 “三无”人员与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合并, 建立特困人员供养制度; 向监护缺失的儿童按比例发放生活费; 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提高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 完成300 户特困家庭住房实物配租……内容明确的“托底保障工程”,覆盖了镇江城乡范围内符合条件的低保家庭、特困供养人员、困境儿童 城乡低保边缘家庭、急难型人员和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人物中的困难对象。托底项目则囊括了基本生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急难等事关生存和未来的六大类。

      对此,朱晓明认为,“百姓富” 就不能落下一个困难者。而要让他们不掉队、跟上队,就需要在输血的同时造血,既托住他们今天的生活,更托起他们明天的希望。

      我们承诺,说了做、做必成

      “比如在教育托底项目中,我们明确要在全省率先对城乡低保家庭和持《特困职工证》《残疾人证》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和孤儿,予以保教费全免; 对义务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补助经费; 对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这些,对渴望利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孩子们而言,意义重大。” 朱晓明感慨地说,“人社、教育部门还将免费为特困群体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项目推介和技能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并且通过政府出资、社会参与的方式,开发和腾出一批公益性岗位,优先托底安置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困难人员。今年,我们的目标就是帮扶至少3000 名以上困难人员就业。”

      “年度工作目标需要扎实有序地推进。2 月份,镇江市已经月为单位,针对托底工程的各个类别制订了详尽的工作计划,并落实了具体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目前,前期的组织架构设置和摸底调查工作已经展开,市委、市政府也将定期召开会议,对各项工作的进展及时掌握和督察,确保我们的承诺‘说了做、做必成’。”朱晓明说。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