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局抽查15户企业中6家信息涉假

03.06.2016  16:43

市场监管局首次“双随机”抽查日前结束,被抽取的15户企业中,有6户企业年报公示信息存在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情形,现已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15户企业中6户不诚信

 

随机抽取被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是我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一项重大改革。3月29日,市场监管局在全市率先启动“双随机”抽查机制。15户企业被抽取,主要对企业年报公示信息进行定向抽查,抽查内容包括企业报送并公示的2013年度和2014年度年报信息,以及应当公示的即时信息。市场监管部门邀请被查企业有关负责人、行风监督员、环保等执法部门有关人员见证,通过现场抽签的形式,随机选派30名执法人员对应检查15户企业。

 

抽查前,检查人员通过企业书式档案和电子数据,查看企业登记备案情况、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最新备案章程等资料,了解企业公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随后,检查人员向企业预约检查时间,告知企业应当准备的检查材料,并且要求企业相关人员到场配合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有6户企业年报公示信息存在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情形,根据规定,现已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信息公示是一面诚信镜

 

此次“双随机”抽查的企业数量不多,但同样反映出我市部分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信息公示工作的不重视。

 

2014年起,作为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市场主体年度报告取代了以往的年度检验制度。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于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报送上一年度的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这些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

 

数据显示,我市市场主体2013年度年报率为73.2%,2014年度年报率为72.8%,一些市场主体因未及时年报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导致在招投标、银行贷款、开设网店时受到限制。我市一家企业负责人曾坦言:“一直以为信用约束没什么用,也担心企业信息被公示以后没什么好处,就没当回事儿。

 

我市有这样想法的经营者仍有不少。根据要求,企业除公示年报信息外,还应该即时公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等,行政许可取得、变更、延续信息,受到行政处罚的信息等。部分企业不适应改革,态度不积极。

 

近两年来,我市仍有一些企业虽然按时完成年报,但却没有践行诚信,故意隐瞒一些情况或夸大相关数据等。此次“双随机”抽查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装门面虚假包装要不得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进入“快车道”,部分企业须转变观念,摒弃“爱装门面”的老旧做法,诚信宣传,脚踏实地谋发展。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为了获得订单,必要的包装是需要的。以往,我市一些企业确实存在夸大宣传的做法,但在如今的市场监管环境下,弄虚作假只会适得其反。虽然年报是由市场主体自主进行,但不等于可以虚报、假报。每年,职能部门会随机抽查。被抽查到年报公示信息与实际不符的市场主体,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我市已有企业因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而经营受限。除正常经营活动受到影响外,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银行信贷、产权交易、授予荣誉称号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了限制或者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