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女性文学”是歧视性叫法

25.08.2015  20:58

  【环球时报记者夏颖】8.22日北京大阅兵预演前的傍晚,尽管多处交通管制,却有100多位读者聚集到仅能容纳60人的单向空间书店(朝阳大悦城店),参加“他问?她答——戴锦华、高兴对谈《她们笔下的她们”读书会。未能占到座位的读者或站着,或席地而坐,在享受文学和阅读的愉快氛围中,度过了一个美好而近乎奢侈的夜晚。

  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特邀主持人,《世界文学》主编高兴首先介绍了《她们笔下的她们》这本精美的小书。这本书收入来自15个国家的27位女性作家创作的短篇小说,其特别之处更在于所有作品的主人公也都是女性。此外,译者大多数是女性,编者是女性,写序的是女性(作家方方)。可以说,这是一本诸多女人献给女性读者的文学读物。

  北京大学教授,性别研究、女性文学研究专家戴锦华是当晚的绝对主角。而高兴借由书中3个片段的朗诵,引出3个相关主题(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女人和男人的关系,女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和戴锦华展开对话。

  针对“是否承认女性文学和男性文学这种性别特色的存在”,戴锦华认为加前缀的称呼往往含有歧视,例如青年作家、少数民族作家、女性作家,就意味着他们是弱势群体。“事实上很多优秀的女作家是一流的,根本不需要加前缀。文学不应当存在双重标准,如果我们真的谈艺术就谈艺术,不用谈别的”。

  在谈到“如何看待女作家在精神领域的探索,以及平衡物质和精神关系”时,戴锦华表示,女性必须清楚“经济的独立、精神的满足可能会经历很多艰难困苦,付出很多代价”,“同样,嫁得好、被人供养可以买很多包,一样也要付出代价。哪个更惨痛?只有自己知道”。她表示,之所以喜欢《她们》中的很多篇目,是因为其中的内容“非常细腻,以一颗平常心展示出女性生命中的困窘和代价”。

  谈到两性关系的话题时,戴锦华表示,男性其实也是男权社会的另一种囚徒,而一些男性失败者的遭遇则更惨,因为社会认定男性就应是所谓“胜者”。戴锦华认为,“人是社会性的生存,但任何两个独立个体的结合都是艰难的,只有懂得这种个体差异,才可能将得到幸福的机会放大一些”。

  当晚的活动还邀请到《哈利?波特》中文版译者马爱农女士朗读书中由爱尔兰女作家克莱尔?吉根所著的《离别的礼物》片段。针对“在强大的男权社会里,女性如何通过努力获得自由和平等”这一问题,戴锦华表示“女性的生命经验中包含的不是那种消耗性的、占有的、征服的东西,也许我们整体的这种生命经验会给我们提供一种去打开未来的可能性。”“女性主义最大的意义不在于男女平权,不在于两性对抗,而在于以女性的整体生命经验为世界提供新的资源和新的创造”。

  原标题:戴锦华:“女性文学”是歧视性叫法

  稿源:环球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