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天明:一个靖江游子的敬老情

26.05.2017  18:42

  前两天,东兴镇镇政府工作人员来到东兴镇敬老院走访,探寻身边的敬老孝亲典型。当工作人员向敬老院了解近年来的捐助者时,敬老院院长魏本立说出了一个陌生的名字:戴天明。从2007年开始,戴天明连续11年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却从不声张。由于他常年居住在上海,所以除了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外,靖江几乎无人知晓他的善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戴天明是东兴镇何德村南8组人,从小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17岁初中毕业那年,就跟随裁缝师傅到广西南宁做服装。出师后,当年的小裁缝开始了漂泊生涯,先后辗转到深圳、上海等地打拼。由于为人诚实、基本功扎实,戴天明在上海打下了一片小天地,开起了一家门店,生意也越来越红火。生活虽然富裕了,但戴天明一直有一个未解的“心结”。

  常年的在外漂泊,让戴天明的“家乡情结”特别深厚,尤其是对不能膝下尽孝的双亲,充满愧疚。每逢过年回家时,在和父母的相处中,他都能够感受到,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的孤独和苦闷。“在孝敬父母的同时,我能不能也为家乡的孤寡老人尽点微薄之力?”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戴天明正好听说东兴镇敬老院内多是孤寡老人,便和敬老院取得了联系。巧的是,当时戴天明的妻子正好有了身孕。因为孩子来得比较曲折,在农村为了让孩子能够平安成长,有“过继”的风俗。戴天明和妻子商量,与其选择“过继”的形式,还不如到家乡的敬老院去做好事,这样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也是一种积德行善。妻子听后,十分赞同戴天明的想法。

  2007年,戴天明主动联系了东兴镇敬老院,在过年之前给老人们送去了新年红包。

  坚持11年的善举

  从这一年开始,戴天明每年过年回家又多了一个行程,就是去往东兴镇敬老院,给老人们送上新年礼物。从开始的红包,到后来的红枣、糕点、花生、银耳等食品,再到最近两年的100套棉毛衫棉毛裤、50套羽绒服,戴天明都是事先了解到老人的需求,再去购买慰问品。

  戴天明的慰问队伍也逐步扩大,从最初的独自一人,到夫妻俩共同前往,再到儿子的加入,演变为一家三口一起行动。每次带着儿子前往敬老院时,戴天明总会教育儿子,不管身在何处,都不能忘记家乡,不能忘本。现在,戴天明的儿子每年都会主动要求和父亲一起去敬老院,给爷爷奶奶们洗洗脸、帮助打扫卫生,成了敬老院中老人们的“开心果”。

  虽然很少回家,但戴天明和邻居们相处得十分融洽,邻居们有什么事找他帮忙,他从不推辞。何德村村民祝树森介绍,每年春节回乡,戴天明都要挨家挨户地去给老人们拜年,并不因为常年在外而疏远了邻里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