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戒毒所“内观”疗法有效救助未成年人

15.06.2017  01:03

来自安徽的可可今年不满17岁,被收治到女子戒毒所也不足3个月,但她吸毒已有两年之久。可可14岁时,因父母感情不合,青春叛逆期的她不堪忍受充满争吵的家庭而离家出走,只身来到南京一家夜总会打工,并从老板手里免费获取新型毒品,从此走上“好玩、刺激”的不归路。

为帮助像可可这样的未成年戒毒人员,女子戒毒所2014年成立未成人专管小组,除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情感关怀外,针对未成年人身心的特殊性,民警们还从饮食、学习内容等方面为她们量身打造专属的戒治模式。为进一步挖掘资源,寻求分类戒治新方法,该所与高校联合,引入“内观”治疗项目,在现有家庭修复项目的基础上,将内观心理治疗作为未成年人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

实践中,该所以即将回归社会的8名未成年戒毒人员为主体,重点围绕“别人为我所做的”“我为别人所做的”“给别人带来麻烦的”三个核心问题,由专业内观治疗师每日进行四轮面接引导。治疗师还专门为孩子们设计了“明心见性”环节,通过计算吸毒成本、说谎以及模拟临终遗言等方式,引导戒毒人员不断调整心境,觉察自省,独自完成对人生中重大事件的回忆与反思,重新对个人感知、情绪体验、人际关系、个性特征等进行多维度洞察,进而再次建立自己与他人的连带感与责任感,持续激发出回报父母与改善自我人格的戒治动力。来自天津的17岁女孩小张在座谈分享中谈到:“本次内观活动最触动我的是模拟临终遗言,我生活在一个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回想起自己吸毒以来的每一笔花销,都是我从父母那里骗来的血汗钱,他们一直希望我能健康的成长,而我却用毒品葬送了自己。如果重新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好好读书,好好生活,好好孝敬父母!

内观活动为戒毒人员营造了一个客观审视自我的机会,能有效鼓励她们通过对自我的再认识,对生命的再感悟,对亲情的再体验,将内在的积极元素不断挖掘出来,引导她们学会理解、懂得感恩,坚定戒治信心,积累正向力量。



 
法制日报:内观疗法 戒瘾之道
  本报记者 杨晋峰   空旷静谧的治疗室内司法厅
戒毒业务专著《内观:戒瘾之道》出版发行(图)
  太湖戒毒所组织编写的探索研究新时期毒品成司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