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绝大多数年轻人与父母同住

14.03.2016  09:48

 

三月上旬,《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正式实施,规定中明确指出,要突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靖江的年轻人是否喜欢与父母住同一屋檐下?同住一起,究竟是养老还是啃老?记者进行了一番走访。

 

现象:年轻人与父母同住很普遍

 

当然与父母同住了,与父母同住的好处太多了。每天早上上班前,总有热腾腾的早饭在锅里,晚上下班后我天天要去锻炼,没有时间做饭,父母都很支持我。锻炼回到家总有现成的晚饭可吃。有时候我们晾晒在窗外的衣服,父母总会记着赶在天黑前帮我们收回家。”当问及是否与父母同住的问题时,在行政服务中心工作的李华不假思索地回答。

 

父亲五年前去世,在那之后,我便将母亲接到城里。一方面,她一个人住在乡下不方便,我们怕她孤单寂寞,另一方面,我有了第二个宝宝,家中事情太多太杂,也确实需要一个帮手。”对于“是否与长辈同住”这个话题,中国人寿的保险精英刘琳说。

 

年轻人,你会与父母同住吗?记者就这个问题做了一次随机采访,在被采访的20个人中,回答“”的人有18个。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些小两口结婚并不买房,而是买一辆比较豪华的汽车代步,婚后依然与父母同住。有些人虽然在婚前买好婚房并装修好,但在住了一两个月后便发现极为不便,然后又悄悄搬回父母家。“反正在结婚前,父母就把原来的家简单装修了一下,我原来房间里的家具都换了,也算新房了。”证券公司的范女士说。

 

图方便图省事”是第一原因

 

现在与我婆婆同住,我都快成为生活的‘低能儿’了。”在江华社区工作的孙婷婷笑着说,她从小便十分独立,小学五年级开始住校,洗床单、做饭、背米样样在行,完全是生活上的“小大人”,可自从嫁到靖江,婆婆大事小事完全包揽,让她感到无从下手,简直有点失败感了。孙婷婷说,与长辈同住,省心不少,在她怀孕的时期尤为明显。

 

选择与父母同住,“方便省事”当然是最大的原因。如果父母已退休,不但能帮忙做家务、就连照顾月子、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这样的事也能搭上手。

 

我是外地女孩,我怀孕那一年,恰巧先生的外婆生病,婆婆便过起了‘上城下乡、老小兼顾’的日子——每天四点多起床,忙活田里的农事,再赶早去菜场买当日最鲜活的鱼虾,从新桥坐车上城,马不停蹄地做家务烧饭,然后再赶中午十二点的公交车下乡照顾老人。”说起这段往事,孙婷婷依然充满感激。

 

一家三代住同一个屋檐下,一个较大的好处便是能互相照顾,但长辈们有什么事则喜欢独自承担。“他们偶尔也会有感冒发烧,我们开车送去医院帮忙送点饭什么的,但还是他们照顾我们的多。而且父母习惯了相互照料,有事不太愿意麻烦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挺愧疚的。”在城南园区某企业工作的陈女士说。

 

专家建议:制订家庭规则,既有交集,又有边界

 

80后、90后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被宠坏的一代,与父母一块儿生活,多半都被捧在手心,虽然有思想独立的渴望,但若不是彻底地从原生家庭中脱离,就不可能全身心地独立和认识自我。专家曾经做过调查,称父母与子女家相距“一碗汤的距离”是最佳距离。一家三代甚至是一家四代生活在一起,年轻人究竟是“养老”还是“啃老”?对此,我市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毛银凤有话要说。

 

年轻人与父母同住,增加了老人和子女的亲密情感,满足了老人和年轻人的‘需要和被需要’,分担了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填补了老年人的空巢与孤独,改变了曾经的现实:‘相见好,同住难’,在这一点上,可喜可贺。

 

但毛银凤说,从系统的角度看,年轻人与父母同住容易打破家庭顺序,出现错位和越位。“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家是从小长大的家,包括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另一个是自己长大结婚后所建立的家庭。第一个家庭称为原生家庭。从序列上看,新家庭优于原生家庭,两个家庭中的边界很重要。

 

同住的父母大都是心疼孩子,怜惜孩子,不想让孩子太过辛苦,希望给孩子更多的帮助。在这样的良好愿望下,父母往往会过度包办,过度保护子女,再苦再累也愿意操心子女的生活,包括孙辈的教育,孙辈的学习,乐此不疲。这样突破边界的概率自然就会高些,结果造成了系统的混乱,好心办了坏事。”毛银凤建议新家庭与原生家庭之间制定家庭契约,建立家庭规则,既有交集,又有边界;既相互照应,又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彼此独立。

 

不忍丢下老手艺

 

八旬老太乐做竹制品

 

在生祠镇集贸市场的一角,每天都能见到一位带着双拐卖竹篮的老太太。因为时间久了,所以周围的人都认识她,称她“千金老太”。

 

她叫陈千金,年近八旬,家住生祠镇居委新生街。据她回忆,小时候因为家里太穷,她没念过书。为了维持生计,不到20岁就跟父母学会了做淘箩、丝簏、船簏等竹制品,从此跟这门手艺结下了不解之缘。改革开放以后,尽管传统的竹制品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她就是不忍心丢下这门做了几十年的老手艺。虽说一天卖不了几个,但她照做不误。她说:“不做就觉得手痒痒,心里憋得慌。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本世纪初,她尚未走出失去老伴的悲痛,一场大病使她的下肢丧失了正常功能,从此只能依靠双拐行走。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拼,她成了残疾空巢老人,孤独、寂寞在所难免。可她对麻将毫无兴趣,周围邻里也没几个老人相伴闲聊,于是她又操起了她的老手艺。让儿子买了篾竹,从劈篾、拣篾到制作,每天按部就班,不紧不慢,一丝不苟。一般是下午忙着做,次日早上上街卖。由于少有卖者,加之她的淘箩、丝簏做得漂亮又扎实,因此总能卖掉。她说:“我做竹编,不图挣钱,为的是活络活络经骨,上街凑凑热闹,充实充实精神,增加几分快乐。”(汪凤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