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科普传播

24.03.2015  20:26

  23日晚,一种用“果壳”命名的恐龙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学人之夜”上发布,它被称为互联网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产品”。

  “果壳龙”,全称果壳綦江龙,是一种生活在距今1.5亿年的侏罗纪晚期的植食性蜥脚恐龙。根据化石复原的结果,这种恐龙体长15米,高约5米。“果壳龙”的命名者、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研究生邢立达说:“通常来说,发现者有权利将物种的名字赠与他们认为值得尊敬的个人或团体,我对果壳在科学普及方面所作的贡献十分敬佩。因此,果壳綦江龙的命名是为了向果壳致敬。

  邢立达表示,自己的父亲从事技术性工作,曾向他表示非常欣赏果壳网在科学传播领域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他希望果壳龙以其“呆萌”的形象,为“科学人”的传播助力。

  一批知名科学家应邀出席“科学人之夜”,共同商讨如何打破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信息壁垒,更好地进行科学传播。

           科普传播受阻,原因有三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程东红认为,如今,随着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期待,科普传播正日益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而“科学人之夜”的本义,正是指从事着科普传播的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

  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4年,中国科学家发表的科技论文数增长了8倍,中国科学家论文被引用数也在2014年达到了世界第四,仅次于美英德三国。然而,在中国,科普工作仍然面临着重重困境,公众仍然时常身陷谣言和伪科学的雾霾中。在“科学人之夜”上,果壳网出示了一份历时近半年的数据,回答了一个问题:是什么阻碍了科研工作者参与科普?

  果壳网的调查显示,科学家们表示,只要找到渠道,他们就能够将科普做得兴趣盎然:91.36%的“科学人”认为,科普在公众理解科学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96.7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与科普。但事实上,在1539位受访者当中,只有56.99%的人曾参与过科普。分析数据后发现,阻碍科研工作者从事科普传播的原因有三个:担忧被媒体曲解;考核体制不鼓励;缺乏发声渠道。

  果壳网科学人主编吴欧表示,这三个原因并非无法破除。在过去的4年里,“科学人”通过采访研究者本人开展科研报道,向全球科研工作者发出约稿信,构筑“自己研究自己写”的科学传播模式,既获得了科学工作者的认可,也获得了公众的好评,形成了科学传播的良性循环。她举例说,曾有一名神经药理学博士根据自己在《科学》上写的论文,发表了一篇科普文章《大脑也要每天洗澡?》。此后,这名作者兴致盎然地与网友进行互动,解答了读者的许多困惑,并表示,“这种同行评议般的质询”使他获得了许多乐趣。

           2030年后,人类有望前往火星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等一批知名科学家应邀出席了本次“科学人之夜”。这些大科学家为何会出席一个科普网站举办的科普活动呢?

  欧阳自远告诉记者,他十分看重科普传播,即使工作再忙,每年也要平均做50场科普报告,并花大量时间撰写科普性书籍。“不能说探月工程圆满成功了,我们的工作就结束了。我们有责任告诉公众,我们干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对国民经济有了怎样的推动?不仅仅因为科学事业的资金来源于民众,也是因为科普有助于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科学追求。

  欧阳自远曾出版过一部科普书籍《再造一个地球》,讲的是人类探索开发火星的梦想。记者询问他如何看待最近国际上招募“有去无回”去火星志愿者的传闻,欧阳自远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科学探险计划,“只能说这个计划激起了人们对宇宙科学和航天事业的兴趣,因为到目前为止,人类登上火星的航程依然无比艰难,不仅面临着技术难题,而且还面临着可能‘有去无回’的伦理问题。以现有的技术,人类从地球到火星的单程飞行时间就要10个月,飞回来还要10个月,人在火星上怎么生存,这些问题都要解决了,人类才能前往火星。但激发人类探索火星的兴趣,就能大大推动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做好航天科普。

  “您认为人类何时能启程前往火星呢?”欧阳自远透露:“人类登陆火星的研究早已启动,但真正启程,国际上认为可能要到2030年之后,中国科学家也在积极探索火星。”(文汇报北京3月23日专电/记者 张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