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抗战民间口述史:我为29名烈士送葬
【导读】 民国27年(1938)时,我们这个地方还属于阜宁县。大概是在5月份,日本鬼子打到阜宁。鬼子坏得很,占了县城还不罢休,经常出阜宁城到周边的乡村扫荡。
【讲述人】 洪以友
【年龄】 91岁
【住址】 滨海县天场镇天沟村
【寻访时间】 2015年4月14日
【口述史】
我小时候就参加了儿童团,拿着红缨枪和村里面的哥哥姐姐们站在村头放哨。
中国江苏网5月13日讯 民国27年(1938)时,我们这个地方还属于阜宁县。大概是在5月份,日本鬼子打到阜宁。鬼子坏得很,占了县城还不罢休,经常出阜宁城到周边的乡村扫荡。
当时,国民政府阜宁县二区区长徐秀倬,为切断鬼子从阜宁城到东坎扫荡的道路,组织辖区民众多次用煤油浇在三灶与刘簖之间的小木桥上,发现鬼子来了就烧毁小木桥,阻挡日本鬼子来作恶。
那时候我才四五岁,父亲跟着乡亲们到桥边值班,我就和母亲在家。有时候,父亲值夜班,晚上母亲就抱着我睡觉。母亲害怕鬼子一旦从桥上过来,父亲他们没有枪支,活着的可能很小。父亲他们去过几次后,1938年6月22日下午,在东坎一个汉奸的带领下,日本鬼子23人抄小路杀到徐丹村,烧掉了不少房子,没有来得及跑反的几个村民都被鬼子杀了。
我们这个地方,是共产党组建组织比较早的地方。听老一辈人说,民国19年(1930)春天,中国共产党涟水县组织派黄梦民发展管伯益入党,管伯益又发展管伯宁、惠祖光、刘学荣入党,建立天赐沟党支部。民国29年(1940)2月,刘岳于天赐沟成立阜宁县工委。我的本家叔叔洪守凤就是那时候参加了民兵,并当上了村民兵中队长,在家乡抗日。
让我一辈子忘不了的是,1945年4月,新四军第三师攻打伪军驻守的阜宁城。我已经是21岁的小伙子了,发生的事情我记得特别清楚。1945年4月24日夜,我们部队对阜宁头灶、七灶、大顾庄等敌据点发起进攻。我站在家门口就看到东南方向火光冲天,“哒、哒、哒”的冲锋枪声听得清清楚楚。
25日15时,总攻开始。23团8营8连于小南门突破入城,其他部队也相继入城,将敌人分割为东西两段,残敌退至小浦桥、天主教堂两个据点内,作垂死挣扎。22时,我军向水浦桥据点攻击,26日10时,伪军见外援无望,缴械投降,阜宁城全部解放。
阜城北门是当时保存最为完好、最为坚固的城墙,新四军在机枪掩护下,登上竹梯强行突破入城。在激战中负伤的战士,由民兵将他们抬到三灶丰墩的战时医院;在战斗中牺牲的或者医治无效死亡的战士,就被民兵抬到天沟耶稣堂集中存放。
耶稣堂离我家只有十几米距离。战争结束后,一共有29位烈士遗体停灵在耶稣堂。27号上午,部队组织人员将烈士的尸体抬到田里埋葬。我和村民一块,把家里的门板拿到耶稣堂。
我抬的第一名烈士,人们称呼他营长,印象中他梳着分头,两只手里面还攥着两个手榴弹扣。整理这名烈士衣服的时候,我发现子弹是打在心口这个地方,衣服上都是血。那天,我一共抬了两名烈士到农田里面。
我们把烈士抬到农田中间的时候,部队为29位烈士购买了棺材,并为每位烈士做了一个木头灵牌。当年秋天,涟水县一位烈士的老父亲,经儿子家乡战友介绍,来到天沟开坟认尸,由当地4位民兵抬着烈士灵柩送回故乡。其他28位烈士一直埋在这里。
【采访手记】
午后,在老人家门前。坐在一条长板凳上,听洪以友老人断断续续地讲着70年前的故事,把我的思绪带到那个战争年代。我是一名退伍军人,最喜欢听的就是战争故事,也喜欢看战争电影、电视剧,但真实的战争,比那些书本荧屏上的更让人沉重。
正如老人所说,只有经历过战争,才能够真正懂得“和平”的珍贵。在送葬时,老人看着牺牲的29名烈士尸体,年轻的他感到了害怕。老人说,烈士在战场上很英勇,负轻伤还继续战斗。有名烈士左腿被子弹打穿了,他用绷带绑了一下,还继续战斗,一颗炮弹落在身边……这名烈士抬到天沟耶稣堂的时候,衣服都成了碎片。
“战争结束,我当上了公社的通信员,几十里的路,我都是跑,从来不叫一声苦。一旦我嫌累了,我就会想到这29名烈士。”洪以友老人说。是啊,如今的我们,更当珍惜和平的生活。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