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六成家暴为精神暴力 家庭“生病”需及时治疗

29.12.2014  22:24

  中新网成都12月29日电(记者徐杨祎)记者29日从成都市女知识分子联合会(以下简称“成都市女知联”)获悉,根据该联合会开展的“家庭暴力的社会干预”公益项目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家庭暴力类型主要体现为精神暴力,占到受调查者60%。

  目前,中国首部《反家庭暴力法》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本次公益项目选取了成都市金牛区、彭州、成华区和5所在蓉高校进行家庭暴力的问卷调查,分别针对农村村民、城镇流动人口和农转非社区居民和高校知识分子等四类人群。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暴力与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并无直接关系,往往发生在26至42岁这个年龄段。成都市的家暴类型主要体现为精神暴力,占60%,肢体暴力占16%,其余为性暴力,经济限制的情况比较少。

  调查发现,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性格成为施暴原因。在农村,受害方往往采取忍耐和逃避。在接受调查的四类人群中,成华区华林社区的农转非社区居民幸福指数最高。他们普遍对收入感到满意,离婚率偏低,对配偶更包容。

  成都市女知联的志愿者们在四川大学等5所高校调查发现,家暴产生与文化程度高低无关,高校教师中照样存在家暴,主要表现为冷暴力这样的精神暴力,且施暴方男女都有。碍于面子,家暴发生后他们往往不会向外寻求帮助。高校教师中被强势妻子“欺负”的“妻管严”也不在少数。

  据介绍,成都市女知联将心理学引入家庭暴力的社会干预,对存在家暴的6个家庭进行了19次“治疗”,并举办了11场团体辅导,433人次直接受益,另外有4500多人聆听了《开启幸福密码构建社会和谐》讲座。

  成都市女知联心理小组组长杨继芬说,家庭暴力的施暴方是有瘾的,一旦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所以,对于有潜在风险的家庭,“生病”了早治疗,早沟通,经过干预,是可以消除和缓解家庭暴力的。

  成都市女知联马晓蓉会长表示,“家庭暴力的社会干预”项目为研究成都市家庭暴力及应对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并为社会组织介入干预家庭暴力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尝试和探索。这也为聚合成都市女知识分子的专业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正能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实操经验。(完)

  原标题:成都六成家暴为精神暴力家庭“生病”需及时治疗

  稿源:中新网

  作者: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