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胆固醇”成国人死亡首因 女性高胆固醇偏爱更年期
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病死率均处于逐年上升阶段,《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显示,全国约2.9亿心血管病患者,每9秒就有1人因此丧命。专家指出,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首位死亡原因,而“坏胆固醇”管理不善为其元凶。研究显示,血液中胆固醇水平越高,引发冠心病就越多、越早,血浆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可降低2%。专家指出,高胆固醇偏爱更年期女性,45岁以上男性和55岁以上女性大多存在胆固醇升高的风险。专家建议,平常一定要重视血脂的控制,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一次血脂检查。临近年底,许多人拿到的体检报告上也都有血脂一项,专家提醒,很多人没看到升高箭头就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事实上这并不代表没有危险,当血脂化验值接近正常值高限的时候就要引起警惕。
中国妇女报记者 项丹平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人数为2.9亿,估计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每9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约占居民疾病死亡率的40%~50%。
近日,由国家卫计委、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记协联合举办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知识共享会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教授王晓黎对记者表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简称动粥疾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且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病死率处于逐年上升阶段。
血脂异常者冠心病风险高,“坏胆固醇”成居民首位致死病因
“动粥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国内外的血脂防治指南一致认为,总胆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会引起冠心病和缺血性脑中风,尤其是‘坏胆固醇’偏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原因。” 王晓黎提醒。
王晓黎解释,血脂是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胆固醇是类似油脂的物质,血液中的胆固醇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其中低密度脂蛋白中胆固醇的含量最多,其若在血液循环中水平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会穿过血管内皮进入血管壁内沉积下来,可能慢慢阻塞向心脏和大脑输送血液的动脉血管,在血管壁形成脂斑沉积,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动脉越来越窄。其中不稳定的斑块随时会破裂、脱落,形成血栓造成动脉阻塞,引发脑中风和心肌梗死,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又被称为“坏胆固醇”。
王晓黎指出,从“坏胆固醇”到心脑血管病进展相对缓慢:患者甚至没有征兆,一旦发生心梗和中风,却可能几分钟之内致死。应提升对“坏胆固醇”危害的重视程度,从源头上遏止动粥疾病。
广东省中医院大心血管科主任吴焕林教授还提醒,血脂异常也与高血压和糖尿病关系密切。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互相加重、互相促进的关系,即高血压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也进一步升高血压; 一项长达15年的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也明确了Ⅱ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中,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位列榜首。
血脂检查没升高箭头不代表没危险,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查血脂
研究显示,血液中胆固醇水平越高,引发冠心病就越多、越早,血浆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可降低2%。专家指出,高胆固醇偏爱更年期女性。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有助于将胆固醇含量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然而女性的这一独特优势在更年期后就消失了;45岁以上的男性和55岁以上的女性大多存在胆固醇升高的风险。
王晓黎建议,想管住“坏胆固醇”除了进行低脂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还需定期检查: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测;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及其他高危人群,应每3至6个月测量1次血脂。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查了血脂,没看到升高的箭头就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事实上,没有看到升高箭头并不代表没有危险。”吴焕林指出,比如:总胆固醇的正常值是在6.19mmol/L(200~230mg/dl)以下,但是数据显示:当总胆固醇为5.18~6.19mmol/L时,冠心病的发病危险就会增加50%,因此当化验值接近正常值高限的时候就要引起警惕了。
而对于那些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的患者,如果低密度脂蛋白大于1.8mmol/L就要开始治疗了。“化验单上的正常值是针对正常人来说的,但是对老年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他们开始血脂治疗的指标比正常值的高限要低,要引起注意。”吴焕林提醒。
血脂血压达标并不是停药信号,还需维持治疗
王晓黎指出,血脂异常治疗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冠心病,所以应根据是否已有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症以及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进行全面评价,以决定治疗措施及血脂的目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仍为血脂干预的首要目标。目前,他汀类药物是治疗血脂异常的一线治疗药物,在大幅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同时,还能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使冠心病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降低。
吴焕林还提醒说,临床上不少患者对血脂的治疗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血脂的控制要靠降脂药。事实上,这要因人而异,对于年龄比较轻,还没有出现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注意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调整,减少脂肪的摄入,增加运动量也可以对控制血脂起到一定的作用。
“还有患者误以为血脂水平恢复正常后就可以停药,实际上自行停药是血脂治疗的‘大忌’,胆固醇控制需长期坚持。” 王晓黎强调,对于年龄比较大、心脑危险因素较多的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是基础,长期的药物干预也是必需的,不能随便停药。事实上,血压、血脂的达标,是需要维持治疗的信号,而不是停药的信号,这个时候一旦把药停掉,指标就会反弹。当胆固醇水平上升时,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也就上升了。一般来说,已经达到目标值后,过两三个月再抽血检查,血脂如果还在降,这时候就可以适当减量,而不是停药。何时吃药及停药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必要时需终生服药。
相关链接
8大血脂常识,你知道吗?
近日,印度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专科医生苏奇塔·尚格威总结了胆固醇认识方面的8个常识,不妨了解一下。
1.高胆固醇有遗传倾向。 尽管遗传因素会起作用,饮食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也会对胆固醇含量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有高胆固醇家族病史,意味着你需要及早采取预防措施,更为积极主动地将它控制在正常水平之内。
2.高胆固醇不只是吃出来的。 当你查出胆固醇高时,更为重要的是找到原因。引起高胆固醇的可能原因包括饮食不良、缺乏运动、感染、精神压力和应激压力(如外科手术)等。
3.吃了药也不能忘了动。 服用药物对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有限,通过有益于心脏健康的饮食和运动,能够增强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4.高胆固醇的人要关注两种脂肪。 饱和脂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和全乳制品)和反式脂肪(存在于包装食品)会对低密度脂蛋白产生更大的影响,这种“坏胆固醇”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
5.儿童也会有高胆固醇。 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早在8岁时就会出现。美国儿科协会建议体重超重、患高血压或有心脏病家族病史的儿童从2岁起就检测胆固醇水平。患有高胆固醇的儿童应当限制对脂肪的摄入量,并多参加体育锻炼。
6.胆固醇不都是坏的。 很多人认为胆固醇是个坏东西,但胆固醇本身对于多种生理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参与细胞及细胞膜的构成,在对生物膜的透性、神经髓鞘的绝缘性及保护细胞免受一些毒素的侵害等多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效用。只有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才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7.“坏胆固醇”也不能过低。 尽管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较低通常意味着一个人较为健康,但一项新研究发现,一些患上癌症的人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较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低的人容易出现各种感染,被感染的持续时间较长,可能诱发癌症。
8.高胆固醇有时会表现在皮肤上。 有些胆固醇高的人会在眼皮、关节、双手或身体其他部位长出黄中带红的肿块(医学上被称为黄色瘤)。此外,糖尿病患者和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这种遗传病的人也有可能长黄色瘤。医生建议人们从20岁起每3年检查一次血脂,或者根据医生的建议更为频繁检查。 (盛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