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妇题材纪录片 将在南京慰安妇陈列馆循环播放
中新网南京4月12日电 (记者 申冉)“我建议多拍一点韦绍兰的笑容,因为我曾看过一张她开怀大笑的照片,深深震撼了我。”12日,80后导演郭柯将其首部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三十二》的原版拷贝,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利济巷旧址陈列馆(下简称利济巷馆),这部片子将在这里长期循环播放。对于这部来自年轻导演手笔的纪录片,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给予了诸多建议和赞赏。
当天,生于1980年的导演郭柯,面对记者的追问,说出来的远少于他在纪录片中想表达的。2012年6月,郭柯看到了一篇“中国慰安妇韦绍兰生下一个日本孩子”的文章,“我被震惊了,我当时想一定要把这个故事拍下来。”
由于成本等种种原因,最终郭柯放弃了剧情片的拍摄,选择了相对省钱的纪录片。为了找到韦绍兰,郭柯向中国研究慰安妇问题第一人苏智良教授寻求帮助,苏智良帮他找到了远在桂林农村的老人。
韦绍兰生于1924年农历7月27日。1944年,侵华日军入侵广西。韦绍兰被日本军人抓到位于桂林市荔浦县马岭镇的一处慰安所里,逃出慰安所之后,她发现自己在被日军强奸期间怀孕了。最终,这个中国农妇选择生下流淌着日本侵略军血液的孩子,随其夫姓罗,名善学。
“一直以来,虽然国内也陆续拍过有关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片,但制作比较简陋,两三个人组个团队就拍了,主要以口述历史为主,我做过一些这类纪录片的顾问。”苏智良告诉记者,当郭柯从广西桂林发来摄制组和韦绍兰在一起的照片时,他很感动,这是一个20多人的年轻团队,“他们真的在很认真地去做这个事,拍的片子我也看了,非常精致,有电影的质感。”
郭柯告诉记者,这部片子从2012年12月开拍,半年时间内他三次前往广西与老人生活,“我和她接触了很长一段时间,这部纪录片不同于剧情片,没有刻意地去创作或文艺化,仅以老人生活的本身来叙述。”
“我想记录慰安妇这个群体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一位身受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之害的中国女性,她的命运、抉择,面临的压力和晚年的日常生活。”
“韦绍兰喜欢唱山歌,开心时会开怀大笑,和我们周围普通的老人一样亲切、温暖。”郭柯说。
“我给郭柯的建议是,多拍一些韦绍兰的笑容,太多拍摄慰安妇这个群体苦难的片子了,韦绍兰的笑容更能体现中国女性高贵的灵魂和温暖的人性。”苏智良告诉记者,韦绍兰太难得了,据他所知,至今在整个亚洲地区,站出来承认自己曾为慰安妇的女性中,只有东南亚的一位和韦绍兰,承认自己生了日本侵略者的孩子。
“在贫困和社会的压力中,韦绍兰一直顽强地带着日本儿子活着,罗善学也是个残疾人,生活对他来说也是艰难的,年近七十岁都没有结婚生子。但韦绍兰总是跟儿子说一个朴素的道理‘珍惜生命,世界是美好的’,也正是因此韦绍兰才选择生下这个仇人的儿子。”苏智良说。
韦绍兰顽强的“生命力”也打动了郭柯,在制片人陈伟雄的支持下,历经两年,片子拍摄完毕。由于当时全国仅剩32位慰安妇幸存者,该片片名被定为《三十二》,全片长40分钟。
“片中的画面,是老人平淡而穷困的晚年生活,留给人们无限的思考。这些女性的命运因为战争受到了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终生无法生育,她们缺乏足够的关爱。”苏智良表示,他一直在呼吁,希望全社会能够给这些战争的牺牲者以支持和关注,“再不关注就晚了。”
郭柯告诉记者,几年间,中国的慰安妇群体正在迅速逝去,目前仅有22位尚在人间。为了尽快记录下她们的情况,他于2014年开拍了又一部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展现分布在全国五省20多位慰安妇制度受害者的生存现状。目前,该片已完成摄制。
郭柯说,该片也会捐赠给利济巷旧址陈列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是这两部纪录片最合适的归属。希望它们在馆内的播放,能让更多海内外人士了解慰安妇受害者的经历,推动慰安妇问题早日解决。”
据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介绍,利济巷旧址陈列馆目前关于慰安妇史料的文物大约1600多件,其中视频资料有19部。此次是该馆开馆以来第一次收到社会捐赠。(完)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