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救治10多万患者 小儿麻痹患者坐轮椅行医为“感恩”

08.11.2015  01:35

  图为吴登清在动情演讲。

  新华报业网讯 “我叫吴登清,来自盐城。首先感谢组委会和镇江359医院的刘方刚主任,让我有机会来参加这样重要的会议。回想30多年前,我曾经因为治腿来镇江;今天我怀着感恩的心再次来镇江,并向在座的各位汇报30多年来的跋踄历程……”7日上午,全国第三届骨科未来与创新高峰论坛暨儿麻研究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镇江举行,近400名国内业界的权威、专家悉数到场。

  在张雪非、鲁玉来、孙磊、刘方刚等多名重量级专家发言后,53岁的吴登清作为患者代表坐在轮椅上,被推上主席台发言。3000多字的《感恩自强敬业奉献》娓娓道来,赢得了场内一次又一次的热烈掌声。记者注意到,讲到动情处,吴登清眼圈发红,而不少听众,也是轻拭眼角。

   两岁患“儿麻”20岁求医到镇江

  1962年出生的吴登清告诉交汇点记者,两岁那年,他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双腿完全瘫痪,下肢肌肉萎缩,骨骼关节畸形,只能整天躺在床上。父母抱着他四处求医没有结果。当看到同龄的伙伴在外面奔跑追逐嬉戏时,他常常急得捶打自己的双腿。哭喊着:“妈妈,他要站起来,他要走路啊!”善良的母亲只能以泪洗面。

  后来,他学会用双手抓着两只脚,一步一步向前爬行。为了读书,10岁那年,吴登清终于爬进学校的大门。学校离家一里多路,同学们只是抬腿之劳,而他却如蜗牛般艰难爬行。数九寒冬,双腿生满了冻疮,屁股触及冻硬的地面,刺骨钻心地疼。母亲将他的棉裤缝了一层又一层,可是没有几天就开了花,磨破的皮肉血迹斑斑;盛夏时节,暑气逼人,臀部被地面灼烫,生满了暑疮;下雨天无法打伞,只能头顶一件衣服,在泥泞的小路上一寸一寸地向前移动。汗水、泪水、泥水,伴着他爬行读完小学、初中。

  尽管成绩优异,却因为残疾而无缘进高中的校门。那时的他心中充满悲伤和失望,一个人蹲在河坎上欲哭无泪,也曾多少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爬到小河边,想就此了却一生,但回想17年来,父母把他从小拉扯到这么大多么不容易,如果这样走了,对不起父母,老师,同学……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身体的好坏,而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他身体残了,但心不能残。

  “人活得要有自尊,首先要自强”,吴登清说,二十年的爬行,屈指算来,已近万公里。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发育不平衡,爬行更加费劲吃力,重新站起来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他该怎么办呢?而为了治腿,他曾向全国多家骨科医院发出了求援信,但多数杳无音讯,只有镇江解放军359医院儿麻矫治中心给他回了信。就这样,他把最后的一线希望全部寄托在359医院,决定排除一切困难,到镇江求医。

   3年10上手术台终于拄着拐杖站起来

  1982年2月,他第一次远离家乡,坐了一夜的轮船来到镇江359医院。门诊医生初步检查诊断:“儿麻重症瘫痪,不宜手术。”面对结论,意味着他还要继续无休止地爬行下去,他多年的期盼难道要成为泡影?吴登清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抱着最后希望,爬行来到邬华彬主任办公室门口,跪在他脚下恳求道:“邬主任,只要能有站起来的一线希望,他愿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去争取。请您救救我!”在场的军医们无不动情落泪。

  吴登清清晰地回忆道,当时邬主任看到他双腿麻痹,髋、膝、踝关节严重挛缩畸形,同情地对他说:“孩子,你这样的情况要分期多次手术。那种痛苦难以想象,你能坚持下来吗?”“您放心,无论多么大的疼痛我都能坚持。”他斩钉截铁的态度让邬主任决定收下了他。

  于是,邬主任团队为其制定了一个系统的治疗方案。

  1982-1984年,以邬主任为首的军医专家先后为他实施了双侧髋部、膝部软组织松解、骨牵引、股骨髁上、胫骨上端截骨术,足踝部多个手术。他的腿奇迹般慢慢伸直了。接着又施行右骶棘肌代臀肌、臀大肌代腘(guo)绳肌。1985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他又来到镇江359医院,由邬主任亲自操刀,实施最后一次手术——右腹外斜肌代股四头术。

  3年内吴登清10上手术台,在腰腿部留下了20多条手术疤痕,但终于告别了20多年面靠黄土背朝天的爬行生涯。“在军医和病友们的欢呼声中,我第一次拄着双拐,撑起双腿站立了起来!”吴登清激动地说,他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轮椅上学医26年解救10多万患者

  艰难的治病经历,和强烈的感恩心理,促使吴登清确立了做一名医生拯救病人的志向。1985年,他参加了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的学习。为了准时赶到当地卫校听课,他笨鸟先飞,每次手摇残疾车提前到达。教室在四楼,为了减少麻烦,他坚持啃饼干,不喝一点水。凭着锲而不舍的努力,他以“优秀学员”成了光明函大的首届毕业生。1988年,收到光明函大理论提高班的录取通知书,他带着手摇车来到北京,有幸聆听到当代许多名老中医的教诲,使学业有了新的发展与提升。在结业典礼上,时任卫生部崔月犁部长亲自走下主席台,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将“优秀学员”证书送到他手中。

  回到家乡后,他通过行医资格考试,在多方面的关心支持下,于1989年夏天办起了中医诊所,走上了治病救人、服务社会的医学之路。现在,吴登清的诊所已经有4人,26年来,经他们手解除病痛疾苦的患者,就有10万人之多!2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把治疗的病历资料分类整理,回顾总结,有时为了一个病案,常常熬到深夜,查阅大量的资料,为的是尽最大努力把病人治好。每天来他诊所求医的人少在20多人,多在三四十人,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是常有的事。但吴登清从不敢怠慢病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病痛的危害,所以对每一个患者都是尽心尽力治疗。

  遇到治不了的病,或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人,他会及时推荐到医疗条件较好或有特长的医师那里,使患者们能得到更好的治疗。“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实事求是,一切对病人负责,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7日,就在他演讲中,他还当场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期待到场的专家能将联系方式发给他,以便他面对束手无策的病人时,能帮患者及时找到专家。“治疗疑难杂症,解除患者疾苦,应该是医生一生的追求目标”,现场响起一片掌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吴登清其实也是一位“名人”。满怀感恩之心的他,不仅热心行医治病救人,同时还热心公益回报社会。“作为一名残疾人,是社会给了我温暖和力量”,吴登清动情地说,他觉得尽其所能回报社会,已是一件义不容辞的事情:汶川地震、南方雪灾他捐款;在全省倡导设立首个特教助学资金并捐款6万元,已资助品学兼优的残疾学生60名;经常去当地聋哑特教学校,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勇于面对生活;多次走进军营、学校、企业、监狱、戒毒所作报告,用自己的经历激励和鼓舞他们热爱生活、努力拼搏、自强不息。

  这么多年来,吴登清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先后被评为“爱岗敬业好党员”、“全国优秀医疗卫生工作者”、“爱我江苏·助残之星”、“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2014年5月,又被国务院残工委表彰为“全国自强模范”。

  通讯员 陈燕 刘满生 新华报业网记者 万凌云 文/摄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