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情·乡情微调研③|大发展下的苏中水乡农村“嬗变”

06.04.2019  11:12
家乡情·乡情微调研③|大发展下的苏中水乡农村“嬗变” - 新华报业网
家乡情·乡情微调研③|大发展下的苏中水乡农村“嬗变”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pic.xhby.net

  我的家乡兴化市临城街道郭家村,位于里下河地区腹地,水网密集大小河道纵横交错,是个典型的水乡农村。历史上的兴化老家,几乎年年遭受水灾,贫穷落后,交通闭塞。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想到县城去一趟,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全部要走水路,挤坐闷头罐子“小帮船”,来回要走大半天。每次跟父母到县城就跟过节一样,去一次能兴奋好几天,期盼着下次能再有机会到县城。

  这些年来,我离乡求学、在外工作,家乡却始终是挥之不去的牵挂和记忆。每年春节假期,我都会拖儿带口回乡探亲,这既是家族血缘亲情的维系,也是内心浓浓乡愁的召唤。如今,家乡兴化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水乡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每次踏上这片故土,都能感受到真切的“嬗变”。

   变化一:农村交通越来越便捷

  交通对于里下河地区兴化老百姓来讲,意义特别重大。到县城由水路变成了陆路,路网越来越多越密,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随着阜兴泰高速的通车,彻底改写了兴化城区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高速出口就在家门口,老百姓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春节前夕,我从南京一路高速,在兴化出口下高速,不到5分钟就到了老家门口。从老家开车,6分钟即可到市中心。与过去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变化二:农村面貌越来越靓丽

  快捷的交通将原先交通闭塞的水乡农村变成了毗邻主城的近郊区。原先的乡镇变成了街道,区位的发展优势逐步显现,成为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的热土,村内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园区建设渐成规模。放眼望去,一幢幢整齐的居住小区拔地而起,村庄环境得到很好整治,村中污水管网改造及村中道路亮化等民生工程都已完工,明显改善了农村人居整体环境。

   变化三: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相比于过去,农业种植的规模虽然在减少,但村里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村民提供了更多就近就业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万元,越来越多的农民住了商品房,买了私家车。我大哥一家,夫妻俩在建筑工地打工每年可以挣10多万,侄子在开发区企业,年收入也有4万多,一家人过上了宽裕的小康生活。村里60岁以上老人都有失地保障金,再加上养老金,每位老人每年有7000元的最低保障,生活基本无忧。

   变化四:农村生活越来越时尚

  村里公共服务逐步完善,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娱乐广场、3个公共停车场,常年可以看到停放各式各样载货、载客和家用小汽车,本地牌照车越来越多。村里无线网络、自来水等已经普及,公共厕所、河道和道路的保洁员也已到位,农民可以在家里网络购物,快递可以直接送到家门口。文化娱乐活动日益增多,夜间不少村民跳起了广场舞,可以说城里人有的公共服务,农村基本上也都有了,吸引了不少在外的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安居乐业,村里人气在积聚、活力在增强。

   变化五:农民观念越来越向上

  与过去相比,原来的保守封闭、消极落后的思想正在被勤劳干事、发家致富观念所取代,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就业观、市场观、致富观深入人心,村民有了盼头、有了劲头。现在村子里只要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在忙挣钱,很少看到一个闲人,甚至60、70岁的老人,只要能干得动,都在想法设法的找活干。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要肯吃苦,不怕没钱挣”。可以说,村民观念的变化,对农村未来发展的影响更是深远的。

  岁月荏苒,时过境迁。在新时代,里下河地区的水乡农村不再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家乡的变化与过去相比有天壤之别,这是我省乡村振兴步伐加快,苏中农村发展进步的一个生动缩影。

  假期中,我也与村书记聊了聊天,老书记对于家乡未来发展信心满满,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期盼:

  一盼有更多富民政策落实落地。特别是增加乡村道路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满足农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建好美丽家园的迫切愿望,给农民更多的获得感。

  二盼能更多理解和支持农村干部。农村干部直接面对群众,处理的都是具体的琐碎事,基本上都是难事急事烦事,任务繁重,压力也很大,很容易夹在中间成了出气筒,两头受气。希望上级部门和领导对农村干部多一分理解帮助,多一分支持关心。

  三盼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和培养。农村干部不能够像机关干部那样,享受各种学习培训及信息等资源。希望能多给基层干部创造一些学习充电的机会,提高农村干部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根据工作实绩,对表现突出的基层干部,要改善待遇,给更多表彰和晋升的机会。

  四盼开展更多送科技、卫生、文化等下乡活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健康、文化、科技、法律等知识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希望有关职能部门能够更大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下乡惠民活动,加强科技、卫生、社保等政策宣传,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逐步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 江苏省委研究室城乡建设研究处 郭玉家

  图片 视觉中国

标签:

编辑: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