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恐龙园“逃离主题公园” 转型主题娱乐产业

07.07.2015  13:13

  

  新华网南京7月6日电(韩红军 文/图)近日,常州恐龙园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恐龙园股份)宣布启动对恐龙园内的“鲁布拉水世界”进行扩建及对全新“侏罗纪雨林区”(暂定名)进行规划,通过多种科技体验手段,为游客打造和还原真正的“侏罗纪恐龙时代”体验。作为中国著名的主题乐园,中华恐龙园此番动作力度之大引起业界纷纷猜想,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恐龙园此举意在借助大热的侏罗纪题材,剑指明年即将建成开放上海迪斯尼。

  而就在这两个区域的规划倍受业界看好的时候,常州恐龙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波却提出:中华恐龙园要“逃离主题公园”,业界为此哗然。

  一边是如火如荼的主题公园升级建设,一边却是要“逃离主题公园”。恐龙园股份意欲何为?为此,本网与董事长沈波进行了对话。

  本网:常州恐龙园最成功的一点是什么?

  沈波:在常州这个和恐龙没有几乎任何渊源的地方开办恐龙博物馆,建立恐龙主题公园,做成中国单个主题公园的龙头企业,打造中国主题公园产业链,进而以恐龙为主题进军文化娱乐产业,如果这个项目发生在北京、上海、广州,那算不上成功。因为北上广的成功模式无法被各地复制,常州的成功意味着这种模式可以在全国绝大多数地方获得成功,所以,模式的可复制性就是恐龙园的最成功之处。

  其实恐龙园的发展模式,就是最适合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模式。你看国外,迪士尼的发展路径一目了然,先有米老鼠的形象,再有内容,也就是动画片,然后是乐园的体验,最后靠衍生出的商品与文化盈利,但这种模式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动漫产业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好的形象作品也因为知识产权保护不足而没有走的更远。所以,我们先做公园,回头又去做了《恐龙宝贝》的动画片,以内容夯实体验基础,而后是延展主题公园价值链,从单一恐龙园到一站式旅游目的地环球恐龙城,这样的经验在中国其他地方也可以复制。

  本网:这一切看起来都是这么美好,你为什么还提出要逃离主题公园?

  沈波:要时刻为危机准备,时刻为“后天”准备,只研究今天不可行,要关注明天,但每一个出色的企业家,还必须得研究“后天”。我们的目标是逐步从主题公园,转型为主题娱乐产业。

  红海不是即将来临,而是已经来临,血腥厮杀已成事实,其实中国的主题公园从一开始就带着浓厚的房地产开发烙印。十几年前,华侨城将主题公园做成跑马圈地的模式,但房地产市场一旦萧条的时候,靠周边房地产收益反哺的主题公园必将面临财务危机。一个主题公园投入巨大,但往往盈利很少,甚至连年亏损,这样怎么去承载主题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专注一件事,就会更专业。这么多年,我们没有涉足房地产业,专心只做文化、旅游与创意产业,所以别人在盲目扩张的时候,我们始终在实践和研究中国主题公园乃至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

  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一条路,从传统的主题公园开发运营向文化旅游产业投资运营商、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二十多年的积累,知识、经验、品牌、团队的沉淀,是我们丰厚的资本,让这一块智力和品牌资本发酵,发挥效用延伸拓展,这是一条轻资产扩张的道路。目前,重资产扩张已经举步维艰,已经不能再轻易从政府手里低价拿地,十年前那种闭着眼睛开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让团队时刻历练和输出,输出品牌、输出管理、输出服务。湖南、江苏、安徽、浙江、上海,北京、陕西、广东、重庆、广西我们都有项目在谈。现在不是很多投资商都像飞蛾扑火一般涌进主题公园的红海嘛,过两年,在这一产能过剩领域,我们必将以品牌和团队优势,重整和再塑中国主题公园产业格局。

  本网:逃离是为了回来,转型是为了甩掉包袱,恐龙园下一步如何“逃离”?

  沈波:目前的计划中,恐龙园股份有5个方面的业务板块,这也代表了未来主题景区的几个发展趋势。

  首先是做实文化旅游景区运营业务,就是类似常州恐龙园景区项目,未来我们可能通过输出投资和服务,实现同时运营10-15个包括主题公园在内的文化旅游景区。

  其次是拓展主题公园周边业务,通过向其他旅游景区输出策划、设计、开发等专业技术,与此同时,放大我们现有在影视动漫、文化演艺、数码科技和景区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实现服务扩张。

  第三是创新发展模块娱乐事业,推出全新的“DINOMAN CLUB”——恐龙人俱乐部,这不仅仅是恐龙园品牌的有效延伸,更是顺应主题公园“极小化”、“娱乐化”发展趋势的一项业务,如何让项目投资规模更小、选址更灵活、模扩组合更便捷、可复制性更强?这是我们恐龙园股份创新模块娱乐事业发展的核心所在。

  第四是延伸主题酒店业务,挖掘“景+宿”市场资源,充分释放旅游景区的品牌和价值效应,与此同时,制定并颁布“中国主题酒店服务标准”。

  第五是积极整合发展旅游互联网业务,促进O2O、线上、线下市场联动和资源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