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平等教育为高校德育开启新思维开辟新途径

10.11.2017  23:53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蔡双喜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高校是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教育基地。在高校开设性别研究课程、把性别平等教育纳入中国高校德育课有何重要意义?性别平等教育可以为高校德育开启新思维开辟新途径吗?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日前就此专访了中国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肖巍。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这是相关内容再次写入我国党代会报告。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肖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早已写入我国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并被纳入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这就为新时期促进女性发展,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指明了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各方面的权益保障都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进步而不断得以促进的,所以观念变革、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对于中国妇女解放来说尤为重要。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十九大报告亦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您认为,男女平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关系如何?

  肖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只有24字,却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在新时期的新发展,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对公民道德素质提出要求,要求每一个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践行者。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每一时代都有一个需要透彻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从伦理学视角审视,当代社会的这个需要透彻思考的问题之一是追求平等和公正,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通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矫正“不平等”和“不公正”的路径是多种多样的。而对于当代社会性别“不平等”和“不公正”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也可以为矫正其他不平等和不公正问题提供参考和路径。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追求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中国的性别平等主要是通过法律和制度来推动的,您认为中国高校是否有必要开展性别平等教育?

  肖巍:我一直认为中国高校需要进行性别平等教育,在中国世界双一流大学和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性别研究和性别平等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任何一个国际知名大学都会有相关的课程设置。社会不公正是当今国际社会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求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之间的公正和平等便成为不同文化都需要关注和探索的政治问题。毫无疑问,中国在这方面也需要走在世界的前列。虽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男女平等已经成为基本国策,女性权益通过制度和法律来保障,但在公民个人层面,需要的则是对这一国策的认同和践行,而这必须通过教育,尤其是高校德育来促进。我认为,在落实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过程中,我们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存在一个缺憾,即在中国学校教育体制中,从幼儿园到中学,再到大学,一直缺乏正规课程进行性别平等教育,这不仅无法满足目前社会青少年对于性别关系认知,对于性别平等关注,以及解决婚恋矛盾等问题的需求,也无法通过性别平等教育来促进个人品德修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造就青少年的完整人格,促进家庭美德建设和公民素质的提升。性别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对于这种关系矛盾的处理和解决不仅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家庭与社会和谐的关键环节。大学是青年道德人格造就的重要时期,性别平等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而,十分有必要把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当代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课程之中,使这一教育通过顶层设计得以正规化和常态化,在国际高校教育,高校德育格局中彰显出中国的“文化自信”,以及独具特色的人文教育模式与文化底蕴。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规划涉及思想道德、教育等十个领域的发展目标。可以说,高校德育承载着青年道德品德教育的重要使命。那么,性别平等教育是否有必要融合到高校德育课中呢?

  肖巍:非常有必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理论和实践创新,把性别平等教育引入高校德育课程,与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内容相融合,对于当代中国高校德育课的发展和开拓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性别平等教育进入高校德育课不仅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也有利于推动国民教育,以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当代中国高校德育需要开启新思维,更需要寻求新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入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之中。您认为在高校应当如何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呢?

  肖巍:我认为,具体说来需要做到三方面的结合。首先,要把高校德育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教育相结合。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要有五方面含义:妇女问题是一个历史范畴;男女都是历史的创造者,男女具有同样的人格与尊严,以及同等的权利与地位;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是女性解放的先决条件;女性解放是一个历史过程,具有长期性;女性解放的程度可以用她们的地位来精确地衡量。这些理论观点既是在中国实现性别平等的理论指导,也是高校德育进行性别平等教育的指导方针。

  其次,把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同性别分析方法论教育相结合。例如把“关怀教育”精神整合到高校德育中。30余年来,关怀伦理学和关怀教育已经对人文社会科学和高校德育产生重要影响。“性别分析”方法论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它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乃至人类思维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新方式。

  再次,把性别平等教育与更为基础的人性培养相结合。例如强调性别平等与人性培养的关联。其一是能够对自己和文化传统进行审视,过一种苏格拉底所说的“反思生活”。其二是培养一种世界公民的意识,建立起相互承认和关怀的纽带。其三是要培养一种叙事想象力,能够从与自己不同的人们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理解各种情感、要求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