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急诊室的夜晚:生命驿站里的坚守

23.03.2015  20:42

(江苏卫视《江苏新时空》:2015-03-21)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栏目

急诊室的夜晚:生命驿站里的坚守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战场,那么急诊室就是战场的最前沿。在急诊室里,生命瞬息万变,再细微的情感、再微小的矛盾都会被无限放大。今天的《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就带您一起走进急诊室,感受生命驿站里的人生百态。

  【现场】救护车
  【配音】下午五点半,天色刚刚暗去,南京鼓楼医院的急诊室里,夜班的医生和护士还没完成交接班,呼啸而来的救护车就打乱了他们的节奏。病人含糊不清的呓语、家属焦急的呼喊,混杂着每个人脸上的忧虑、纠结、盼望,急诊室里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字幕】南京鼓楼医院急诊室 20:20
  【现场】医生:我给你看一下啊,不要紧张不要紧张,看你什么情况,不要哭,(家属)先不要哭。缝针缝针,一会儿缝针。

  【同期】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张伟杰
  可能颅脑里面损伤不是太重,但是眼眶和眼球可能有损伤。

  【配音】初步诊断、应急处理、安抚家属……一连串的环节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看着惊心动魄,但对于急诊医生来说,却只是再平常不过的又一个夜班。而在急诊室的另一边,不断有危重病人送进送出的抢救室里,还有一个白色的身影脚步匆匆、语速飞快。

  【现场】
  他刚刚做的什么检查?
  那你知道情况你在外面等,你在这边就可以了!
  收神经内科 12A(病区)!
  心电图没有看到特异性改变,不能讲是心梗。

  【配音】他,就是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军。急诊室任务重,年纪大的医生吃不消,资历浅的医生往往又难以应付。于是,在急诊室工作了11年,已不再"年轻"的王军成了急诊室的"大管家"。

  【同期】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军
  整天倒不完的夜班,工作压力又大,然后我们又是直接面对病人的第一线,所以急诊人家都不愿意干。

  【配音】嘴上说着"不愿干",手里却没有丝毫马虎。这个晚上,王军格外关注一位刚从南京江宁转来的病人——48岁的贾先生,因为肾衰竭合并脑梗塞,刚刚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尽管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贾先生的意识还没有恢复,王军心里的大石头也始终悬着。

  【现场】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军
  我先补点钾不行明天再做,还好啊?那就这样,我先把血钾降下来再说。

  【配音】病房早已满员,急诊室里能给贾先生做透析的仪器也在超负荷运转中,治疗只能先靠点滴维持着。抢救室里住着的十多位病人,有一大半都是和贾先生一样从基层医院转来的。王军告诉我们,这样的病人构成在城市三甲医院非常普遍,其中有一些的确是因为病情严重,而更多的是因为家属对基层医院的不信任。小医院"吃不饱",大医院"吃不消"。此消彼长间,"不平衡"愈发明显。

  【同期】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主任王军
我们一天(就诊量)大概在450人左右,像一般的可能一些小医院、社区医院一天只能看几十号(病人),还有很多医院一天只有二三十号。我们(抢救室)现在常规地方加床都放起来了,一般放到十八张床,最多放到21个病人。

  【字幕】南京鼓楼医院急诊室 0:00
  【配音】凌晨,喧嚣渐渐散尽,病人们也渐渐睡去。就在此时,又一位喝农药中毒的病人被推进了抢救室。护士们只得在摆得满满当当的病床和氧气瓶之间,再挤出一个床位。

  【记者感言】
  急诊室的夜晚,没有想象中的惊心动魄,却在无形中成为窥视现有医疗体系的一个窗口。连轴转的医生、看不完的病人、永远少一张的床位……急诊室的困境,正是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配置不均衡的缩影。但急诊室的夜晚,我们同样看到了许多失而复得的生命,许多来之不易的欢笑,许多面对病痛也从容镇定的表情……新的一年,我们期待着,医改的脚步走得更远更实,医患之间多一份理解与尊重,让急诊室真正成为承载希望的生命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