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天急救员 5位市民体验"120"速度与责任

11.09.2015  17:22

  10日早上7时30分,市民董川早早地来到位于长庆路上的“120”急救转运分站,换上白色工作服,带着一点兴奋和好奇之心开始了他“当一天急救员”的体验之旅。9个小时后,下午17时,脱下工作服,带着一身汗水和疲惫,他沉着声告诉记者:“完全没有想到,急救员的工作这么繁忙、强度这么大。”除去中午吃饭的短短15分钟,整整9个小时,董川和他的搭档:一个急救护士、一个驾驶员、一个担架员,以及他们乘坐的一辆“120”急救车,一直跑在路上。在这9个小时里,他们共转送了8趟病人,担着担架爬了30层楼梯。

  长庆路上的急救转运分站,白班5辆急救车、15个急救员,要承担无锡市区所有转送患者的急救任务,包括将患者从医院送回家,或者医院间转送,俗称“二救”。站长张洪义说,近三年来,转送的急救量直线上升,今年至今已出车1.6万余趟,占急救总量的30%。

  董川发现,相比抢救突发状况的“一救”而言,“二救”的工作压力稍轻,但工作强度很大,因为几乎每一趟都要抬楼。一天下来,帮忙抬担架的他,感觉手臂已经酸得抬不起来。“抬楼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他们送一趟位于周新路上的一栋企业宿舍楼,只见狭窄阴暗的楼梯间,勉强够一个人抬着担架走,另一人只能紧贴着墙壁侧身上楼,董川在后面几乎搭不上手。“这楼梯还算好抬。”担架员袁伟骏说,老新村有的楼梯间里堆满杂物,有的楼梯狭窄得只能站一个人,曾经有一次抬一位270斤的彪形大汉,三层楼下来,大家全身湿透。他们还遇到过一次停电,抬了13层楼。

  急救护士邱靖喻是同事心目中的“女汉子”,短头发,大眼睛。去年刚上岗时,张洪义对这位26岁姑娘说:“我们这里苦,女同志当男同志用。”她爽朗地回答:“尽管用。”每一趟出车,她不仅要快速处理急救措施,还要帮着抬担架。转送一位中风康复的88岁老大爷回家,上车后,她立刻关了空调出风口,一路上仔细观察,发现患者有点微微出汗,细心地敞开他的衣领口。看着一路风风火火、说话快而直爽、但做事耐心细致的小邱,董川不由竖起大拇指“这个女汉子,牛”!

  对于“120”来说,抢救病人是第一位的,转送任务是补充,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市民,因此车辆、人员相对配备得少。“以前我们一直嫌急救车去得太慢,其实他们已经尽力了。”董川说,“一天来,急救车一直是满负荷运转,除了留出15分钟吃饭时间,我们一直在路上,没有回过站里。”张洪义补充道,节假日前夕,转送任务更是爆棚,因此,送出院的病人需要等待较长时间,1、2个小时是常态,恳请市民多一些理解和配合。

  9月12日是“世界急救日”,昨天,有5位市民和董川一样受市急救中心邀请跟车体验,大家零距离感受到了“120”的速度与责任。“今后听到“120”报警声,我一定主动避让,这是自助助人的行为,也是向急救员致敬。”董川表示。

  (杨明洁)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