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将医学理想与国家理想联系在一起

12.07.2017  01:2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思政第一课“健康中国”开讲。叶佳琪摄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21世纪的称职好医生,要有“一颗爱心、两张处方、三种语言”。昨天下战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讲思政第一课“健康中国”,组织胚胎学专家、世界卫生组织资深官员王一飞教学作为首讲人,与医学生共话“医学科学走向何方”。上海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称,对接“健康中国”策略目的,盼望“健康中国”课能成为一个“培育皿”,把医学生造就成对国家发展和社会提高有用的“多能干细

  胞”,鼓励学子将医学幻想与国家理想接洽在一起。

  医学科学关注的不应仅是身体健康

  当医生不能只晓得T细胞、B细胞,是不是也应当知道柴可夫斯基、贝多芬? 医学科技发展迅猛,但干细胞、再生医学、3D打印器官能解决所有医疗问题吗? 医疗器械日趋进步、医生程度愈来愈高,为何医患关联仍然缓和?78岁的王一飞站上讲台,连连提问。

  王一飞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国家973名目专家组成员等多重身份,这让他既关注医学的发展,也心怀忧思:我们的医学科学“健康”吗? 这也是在昨天的讲课中,他再三关照这些将来医生们要关注的问题。

  老先生说,此次讲演是两年思考的“读书笔记”,90分钟授课中“金句”一直。

  谈及生命的意思时,他说,“性命是一场死亡率为100%的性传布疾病,诞生是偶尔,逝世亡是必定。”既然如斯,不应仅仅追赶身材健康的状态,健康应是体魄、精力与社会的完整健全与协调状况。

  现有的医学迷信不足以满意这种健康新理念,也不足以知足时期的新请求。

  在王一飞看来,当前我国医疗改造已进入深水区,咱们树立了全世界最大的公民医保系统,但也面临诸多挑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非沾染性疾病人群宏大,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儿科、精神心理、痊愈、全科医学人才紧缺。

  心怀悲悯才干不忘医学初心

  王一飞形象地告知学生,21世纪的医生,应有“一颗爱心、两张处方、三种语言”。

  “三种语言”说的是,医生既要会说医学专业语言,也要熟知医疗大政,能用政治语言与部分对话,争夺有利的卫生政策落地。医生还要会说民众语言,让庶民听得懂。

  “两张处方”说的是,医生要从疾病管理过渡到健康治理,比方在对血汗管病患者开具药物的同时,还要开具戒烟限饮、均衡饮食的生涯方法处方,防备疾病发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有“一颗爱心”。王一飞忆及老师董方中“每次出诊前都要细心收拾衣服、领结”,这是对患者的尊敬。他至今不忘傅培彬传授的名言,“在患者身上的每个切口、每次打结,就是外科医生的签名”,这是对职业的敬佩。

  “医学始于原始社会人类对错误受伤流血和病痛折磨时的同情心,进而努力想法去辅助别人减轻苦楚和赐与关爱,这种同情、赞助和关爱的良好欲望促成了原始医学的出生。”王一飞征引卡斯蒂廖尼的名言,鼓励学子常怀悲悯之心,莫忘医学初心。

  “健康中国”激励学生勇担社会责任

  医学院的课程量很大,病理、生化、生物、解剖这些课都很主要,但缺少一门融会医学、科学、人文、政策、法律、哲学的课程。王一飞说:“‘健康中国’弥补了空缺,将国度大政与医学人文教导串联起来,助力中国健康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已将“健康中国”纳入必修课,下半年将面向所有新生开讲。该课程的教学团队汇聚顶尖医学家、公共政策学者、法规专家、临床医生,采取“实践课+案例教养+实际”的授课模式。课程缭绕“健康中国”,引领学生对医学及相干社会、哲学伦理、法律道德、医患关系等进行思考,激发新时代学子投身医药卫惹事业的使命感跟声誉感。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都将站上讲台,开讲他们眼中的“健康中国”。

[义务编纂: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