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情“剁手”时 小心三骗局

11.11.2015  18:45

  “双十一”即将到来,一些不法分子正以“卖家”的旗号进行诈骗。南通市公安局10日对外公布3种网络购物陷阱,提醒消费者理性消费,谨防上当。

  告知“订单异常”,可能是诈骗。前不久,在南通市区打工的吴女士在淘宝网看中一款衣服,付完款没多久,她接到一个自称是“淘宝客服”的电话。对方告诉她,其订单由于系统故障未能成功,需尽快进一步操作才能退款。吴女士信以为真,加了对方指定的名为“客服退款”的QQ为好友,被骗走1万多元。

  微信“砍价抢购”,很多时候是陷阱。10月底,家住南通港闸的单女士上网时发现一微店正在举行iPhone6 plus手机的微信砍价抢购活动。于是,她邀请诸多微信朋友圈的好友帮忙砍价,将原价5288元的手机砍到1380元,并在相关页面中输入联系方式。第二天,该微店客服与单女士取得联系,称其抢购成功。11月1日,单女士收到快递,并在打开外包装确定里面是手机后付了款。然而,单女士开机后却发现,收到的竟是一款山寨机。她当即与对方再次联系,却被告知要先交纳保证金才能退货。单女士又先后汇去2000余元,最终发觉遭遇连环骗局。

  轻信“搜索结果”,容易落入骗子陷阱。8日,南通市区于女士在家中用手机购物后,发现微信转账出现问题。之后,她在百度上搜索到一个微信客服电话,咨询相关事宜,结果被告知自己微信绑定的银行卡被冻结,需要到银行ATM机上操作。于女士当即按对方的要求在ATM机上操作,发现卡内1.2万元现金被人转走。警方提醒,通过搜索引擎获知的所谓客服号码,还须多加辨别,有的就是骗子事先挖好的陷阱。如遇到上述问题,应直接在官网上联系客服,咨询解决。

  本报记者付奇

  本报通讯员苏锦安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