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志愿时间银行”遇尴尬:难以通存通兑

19.04.2016  10:05

  秦淮区大光路街道大阳沟社区昨天刚办了一场“幸福微影院”活动,社区60名老人被请进影院看3D电影,随行还有10名热心的社会志愿者跑前跑后为老人们服务,刘桂华就是其中之一。当天他在开始和结束服务前,分别在社区“志愿时间银行”刷了一次卡,电脑系统准确记下了他的服务时间。“原本这个时间可在全市兑换其他志愿服务、实物等,但目前只能在社区内兑换,无法与省市区官方平台对接,通存通兑。”刘桂华无奈地说。

  困惑:

  志愿服务换的“时间”其他社区不认

  大阳沟社区去年4月上线的“志愿时间银行”,是承包该社区公共行政服务的社会组织向阳花社会工作站创新社区服务之举。该中心负责人吴卫华介绍,社区老人志愿服务需求量大且琐碎,愿意来社区服务的志愿者却很少。向阳花社会工作站自主研发了网上“志愿时间银行”,让志愿者存进多少时间,将来就可拿出多少来被服务,以此吸引志愿者来社区服务。实际操作后却发现不尽如人意。

  吴卫华说,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反映,他们的服务时间不能走出社区,实现省市区通存通兑。他们在“志愿时间银行”获得的星级,也不能得到官方认可,因为星级评定在社区,虽然评定标准参照官方标准,仍不能算“正宗”。

  建邺区兴达社区金德松老年人服务中心也办了个“志愿时间银行”,志愿者进社区为老人服务的时间可以存起来,有需要时可拿出“时间”兑换所需服务。但实际情况是,存储的时间也仅限于社区内兑换,无法与官方平台对接。

  这让不少志愿者不解,难道志愿服务还分“三六九等”?官方牵头组织的是正宗,社会机构组织的就不算数?记者采访获悉,全市目前由社会志愿组织开办的“志愿时间银行”有十多个,分散在各个社区,无一例外都遭遇了“志愿服务时间”不能通存通兑的尴尬。

  调查:

  社会志愿服务与官方平台间有道坎

  “所有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时,都不会考虑将来要拿出多少时间去兑换,但能不能兑换是对他们志愿服务的肯定。”志愿者马伟清说,他参加的社会志愿组织中,有不少志愿者曾参与栖霞区尧化街道王子楼社区的志愿服务,也在该社区非官方的“志愿时间银行”存了服务时间,同样没法与官方平台对接,这让志愿者们很受伤。

  大光路街道负责社区公共行政服务机制改革的相关人士说,现在很多社区志愿服务都由社会志愿组织承接,但服务行为不能得到官方机构与平台认可,这会影响更多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而基层社区的服务需求量最大。

  “特别是一些学生志愿者,他们更希望在社区存储的志愿时间,今后能在上大学或留学时拿出来与官方平台兑换。”一初中名校家长蔡女士说,儿子今后要留学,国外大学都要求有30个小时的志愿时间,且只认可国内官方机构的证明。儿子之前在社区参加的志愿服务不能算,也无法拿到官方平台兑换,很多学生都面临这一尴尬。

  对策:

  可先试点星级通存通兑

  “社会志愿组织创新社区志愿服务的实践值得肯定,更需要鼓励和支持。”负责我市公共行政服务机制改革的相关部门人士说,“志愿时间银行”的实践经验值得推广,官方平台可尝试与社会平台联手开发大数据系统通存通兑。

  但一市属官方志愿机构人士表示,社会与官方平台通存通兑,目前条件不成熟。南京志愿者人数众多,把每个人信息都录入官方系统需大数据支持,不是一两个部门能做到的,而这个大数据系统开发也不是件容易事。且数据信息互通存在安全问题,目前国内还没有城市实现。

  “如果志愿时间通存通兑一时难实现,官方和社会平台可先试点志愿者获评星级的通存通兑。”一官方志愿组织人士说,不少社区评定志愿者星级时,都参照官方标准,通存通兑有基础,操作性强。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