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社区”妙治“大城市病”

06.08.2015  12:38

  打破区划边界兼容多个功能

  新华报业网讯 地处江北的南京市浦口区泰山街道最近新创了一个“微社区”,前天,记者顺着指示牌,走进“微社区”一探究竟。

  “微社区”一楼是一个便民服务大厅,依次排列民政救助、联勤工作、人口计生等工作席位。看上去,跟其他地方的社区服务中心没有明显区别。“微社区并非政府层面的社区概念,也不是社区居委会的下属机构,它是一个居民共用共享的空间平台。除了具备一般社区的办事服务功能,更重要的是让居民在这里自由地‘做想做的事’。”微社区“区长”庞爱华笑着说:“不信?请上楼。

  二楼第一间办公室挂牌“浦口区益爱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这个中心的入驻方,是一个关注未成年人的社会组织,负责人是一名毕业于南师大社会工作专业的全职社工,名叫娄德玉。“今年3月,网络上广泛关注的浦口虐童事件给我们很大触动。”娄德玉说,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他们找到微社区,没想到一拍即合。微社区专门辟了这间办公室作为活动用房,不收一分钱。今年5月入驻以来,中心的20多名志愿者挨家挨户调查摸底,建了17户重点关注档案,接下来将对监护缺失、家庭暴力等重点对象提供介入式服务。

  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隔壁是“巾帼手工编织基地”,家住天润城7街区的李雪梅正在编织香包。“小区里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全职妈妈,白天没什么事干,就约了到这里搞编织。”李雪梅说,微社区还专门请来南京市非遗传承人高勇老师做志愿者,现在她们半小时就能做出一个香包,能卖30块钱呢!

  运动室、医疗室、早教室、跳蚤书屋、家庭暴力留宿室……小小微社区,功能大无穷。娄德玉说,跟街道、社区这些政府性质机构固化的内部设置不同,他们这里是开放式空间,喜欢健身,可以找几个志同道合者组建一个健身沙龙;喜欢阅读,可以众筹建一个“邻里书屋”;喜欢韶韶的,都能申请办一个“唠嗑沙龙”。

  有了社区,为什么还要搞“微社区”?记者找到了“微社区”的创意人、泰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郭礼华。没等记者发问,他先问了三个问题——

  “你刚刚看的那个微社区服务天润城三个街区,但其中有一个街区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沿江街道,居民办事也好,休闲娱乐也好,能跟他的邻居们割裂开么?

  “都说社区要减负,要去行政化。请问不做台账后社工干什么?他们服务居民的平台在哪里?

  “以前都是熟人社会,一个单位住在一个小区,街坊邻居都认识,好管理。现在不同了,我们这一个明发滨江小区就住了几万人,全国各个省份包括港澳台的都有,邻里一有纠纷,都来找政府,街道社区加起来才多少人,管得过来么?

  郭礼华说,按照制度设计,“微社区”兼容多个功能。一是矛盾调处。微社区里都统一设置“居民自治圆桌会”,会议室随时开放,街坊有了矛盾,大家先坐下来谈,法律志愿者现场提供义务咨询,有事好商量。二是便民服务。除了社区基本服务,还引入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兼职志愿者提供各类服务,在家门口就能坐享其成,把“最后一公里”缩短成“最后一米”。三是情感沟通。微社区就是一个24小时不下班的开放空间,能让志同道合者增进感情,让陌生人成为朋友。此外,“微社区”还创造性地把浦口区大联勤、居民消费合作社、网络问政等特色做法结合起来,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微细胞”。

  “微社区打破了行政区划边界,也不搞‘面积平衡’,哪里人多就设在哪里,一般来说一万人左右设一个比较合适。”郭礼华介绍,按照规划,首批运行的4家微社区都设在超5万人的大型社区,对于一些超大型社区还将“增设”。今年内,还将再建6家微社区,最终建成36家微社区,覆盖整个街道辖区的各个聚居点。由于微社区都建在政府所有的物业管理房内,两名专职社工也都是社区下派,财政负担和运行成本几乎没有增加,就将政府服务的触角延伸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就像“互联网+”那样,微社区还有着无限的“接入功能”。编号为1号的微社区设在安置房小区景明佳园,为了方便居民缴费和购物,微社区引入社区电商“天天买”,居民购买生活用品比商超便宜10%;另一个微社区,根据住户需求引入了卫生服务站,提供药品、挂水、牙科等常见诊疗服务。

  泰山街道党工委书记高昌玖告诉记者,江北新区上升为国家级,城市化浪潮强势来袭,未来的人口结构、居民需求、信息通道也更趋多元,把“大城市病”防治在“微社区”里,有着很强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南京市社科院社会发展所专家李义波认为,“微社区”贴近居民,按需而设,打破传统社区的物理边界,又与实体社区管理服务相衔接,畅通了上下沟通渠道,真正实现了“一竿子到底”。这对于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国内其他区域来说,有很强的借鉴价值。本报记者王世停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