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如何短而不“微”?

31.03.2016  16:40








 

第三届“微影·我们”全国微电影大赛人气作品。资料图片

      当大电影一路狂奔的时候,微电影也没闲着。北影、中戏、中国传媒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家家都是微电影的重要“集散地”,从国外的坦佩雷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到国内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都有了微电影板块。微电影,就像一个奔跑着的少年,充满着速度与激情。

      怎么“玩”好微电影

      吸草根也引大腕儿

      那日苏是额尔古纳乐队的主唱,因一曲《鸿雁》蜚声南北。3月24日晚,他出现在江苏泰州大剧院,此行不为唱歌,而是领奖。那日苏的导演处女作《阿妈的奶茶》获得“微影·我们”全国微电影大赛最佳影片。值得一提的是,与《阿妈的奶茶》同台PK的还包括著名导演关锦鹏、杜可风等的作品。

      “微影·我们”今年是第三届,共吸引1568部作品参赛,经过层层选拔,28部佳作角逐大奖。“我曾经参与过不少微电影的评奖,也看过非常多的微电影,可以说此次‘微影·我们’的参赛作品质量非常高,几部此前就给我留下过深刻印象的作品,此次都摘得奖项。”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表示。

      微电影自踏上快车道发展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从最初的学生实验田、发烧友“玩票儿”,到如今越来越多专业团体、公司加盟进来,乃至“大腕儿”也纷纷涉足。此次参赛作品中就包括周迅主演的《霾没了》、李晨主演的《致父亲》、周冬雨主演的《关机一小时》等。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许柏林一直特别关注微电影的发展,他认为,微电影如火如荼发展的过程中,草根性特点非常突出,这使得很多人都能圆了自己的电影梦,也为电影业积蓄着一部分人才,但是仅仅有草根性是绝对不行的。“微电影的本质是电影,而不是视频,所以要求其是艺术、精神、情感的完美呈现,微电影要想有大发展,还需要更多专业人员加盟。”许柏林说道。

      值得欣慰的是,微电影正沿着这样的道路行进。就拿泰州举办的“微影·我们”全国微电影大赛而言,原来是泰州市人民政府办,从今年开始中国电影家协会加入主办阵容,中国电影报社等加入协办阵容,使得比赛的专业“颜值”迅速拉升。颁奖晚会的阵容更是强大,曾拍摄《周恩来》等人物传记电影的导演丁荫楠,著名演员秦怡、陶玉玲、陶泽如等纷纷到场,给年轻人颁奖,已经95岁高龄的秦怡还一再表示,自己是来学习的,来学学微电影。

      如何“微”言大义

      请进艺术殿堂

      拍摄微电影周期短、门槛低、获奖多。但这是一把双刃剑,许多老一辈影视工作者“愁”的也是这一点。

      “我们那时候都从场记干起,然后才是执行导演、联合导演,不干到40多岁是根本没机会担任独立导演的。”著名电视剧导演杨亚洲表示。

      “我们那会儿拍电影,光体验生活就要几个月,有时一进组就一年,但微电影有的几天就拍完了。”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一级编剧韩志军表示。

      ……

      对于这些问题,许柏林亦有同感。在他看来,微电影反映生活确实快,但对人文精神的把握还不够,常常被创作者的初级情感所引领,“光有创意还不够,还要有深意,要避免微电影碎片化、浅阅读化倾向,要把微电影请进艺术殿堂。”他为微电影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了一条明路。

      此次大赛中获得最佳编剧的《大树下的小孩》屡次被嘉宾和同行提及,可谓广受好评。这是一部几乎零投入的电影,编剧是一位“95”后藏族女孩,主人公是她12岁的弟弟,摄像是她的朋友……故事讲述的是在遥远的雪山脚下有一棵千年大树,附近有个辍学的男孩,放牛空闲时会来到这里,称这里是他的“学校”。影片从失学男孩的视角出发,但并不纠结于失学的苦楚,而是更广泛地发展到人与自然的交流。这是王一川此次最喜欢的微电影。

      韩志军则推荐了时长约5分钟却拿了102个奖项的《雇佣人生》,推荐理由是“这部片子阐释了一个深刻的话题,就是每一个人都是特定的被雇用角色,万变不离其宗。”

      针对如何将微电影请进艺术殿堂的话题,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武亚军则提出了一个相当新锐的观点:培养人才可以适当“保守”乃至“滞后”,而不是跟风跑。“要培养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有恒长艺术魅力的作品,绝不能停留在模仿乃至抄袭阶段,否则就成了拆别人的旧毛线织自己的新毛衣。”

      怎么破“规模不经济”

      建立收费模式

      在颁奖晚会前一天,一场新媒体电影创投大赛开赛了。《埋山》《老人与海》《溱潼往爱》等10部作品进行现场路演,10分钟介绍项目,3分钟回答现场投资机构、专业人士的提问。一旦成功,不仅能提前得到业界关注还有希望拿到投资方的真金白银。

      《埋山》第一个进行路演。“我是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的学生,电影约20~28分钟,制作周期4~7个月,需要资金10万元,我们院长是陈凯歌、导演系主任是田壮壮……”就这样,每一名参与路演的演讲者要充分阐述影片的卖点和制作优势,随后有评委发问,也有评委“踢馆”。路演全部进行完后,现场评委打分,听众可以扫描二维码投票。投资者根据最终得分情况决定“钱往哪儿花”。

      据主办方介绍,“微影·我们”举办创投大赛今年已是第三次。在前两届大赛中,组委会共投资拍摄了《入戏》《一壶老酒》等12部微电影作品,其中《入戏》还一炮打响,成为戛纳电影节的展映影片。

      其实,和银幕大电影相比,微电影的投入可谓九牛一毛,即便如此,绝大多数的微电影人还是会为钱而愁——毕竟,微电影几乎处于免费观影时代,而投资赞助、广告植入乃至广告定制片成了微电影目前的“衣食父母”。

      根据艺恩研究总监付亚龙给出的数据,目前我国视频用户与院线观影人数相近,均为5亿左右。所大不同的是,前者习惯于免费,而后者才是真正的购买精神产品。“规模不经济”,这是他对目前微电影产业的研判。

      “微电影如果要赢利就要规模化运营,当把收费模式建立起来,就算1元1部,按照现在的点击量那也是上亿元的产值。”中央电视台微电影频道总编辑杨才旺说道。当太多网民习惯于“免费午餐”,杨才旺用“梨与苹果”来解释这种免费的不合理:卖梨的人想要吃苹果,也要买,因为卖苹果的人也需要钱。他认为,付费收看微电影是个性化与规模化的统一,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央视正在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如果顺利10月会上线。  (牛春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