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发布微信诈骗案例 当心朋友圈里的“微诈骗”

22.04.2015  12:36

 

随着“微信”这一社交平台的日益走红,不法分子也瞄上了“微信”,各种诈骗手段让人防不胜防。记者昨天从我市110指挥中心获悉,近来我市遭遇“微诈骗”的市民还不少。警方梳理出常见的4种微信诈骗手法,提醒市民注意防范。

 

代购”有优惠?别贪便宜!

 

典型案例:市民小敏刚买了辆车,想给自己的新车购置些汽车用品。她在微信上看到一个好友销售的汽车用品价格挺便宜,东西看起来也不错,还是“进口货”,决定购买价值800余元的商品。通过支付宝付款后,小敏再联系这个好友,对方却杳无音信。

 

警方分析:不少市民的朋友圈中都会收到代购信息,称自己出售的商品是在境、域外的“朋友”直接买回来的,比到商场购买要便宜得多。如果发代购信息的人不是特别熟悉,就不要轻信这些人的言辞。因为这很可能是不法分子设计的圈套。当受害人付了代购款之后,他们再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类似的理由要您加付“关税”,等受害人把钱付了,对方就会消失无踪。

 

民警提醒:网购最好到正规的网站,如果不放心,还是到实体店吧!贸然贪图便宜,很可能会陷入骗局。

 

白富美”借钱?别太大方!

 

典型案例:小吴在我市上海城附近用手机上网时,通过微信结识一名“白富美”。小吴和“白富美”聊得挺投缘,可没过多久,“白富美”说自己的手机快停机了,让小吴帮充话费。小吴怕跟“美女”失去联系,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连续充了600元,对方手机却一直是停机,小吴才意识到自己受骗了。

 

警方分析:一些不法分子自称“高富帅”或者“白富美”,跟受害人搭讪,在骗取信任后,进而以开店送花篮、商业资金紧张、因病手术等各种借口为由骗取钱财。不法分子借款的数额一般都不大,让网友很容易上当。

 

民警提醒:通过网络途径认识的朋友,如果只见过一两次面,甚至是没见过面,就不要轻易给他们汇款。

 

公众号提供信息?可能有假!

 

典型案例:市民小赵在某售楼中心工作,到了婚嫁年龄的他一心想找份兼职,好早点凑够买房的首付款。近日,他在网上看到“新宽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招聘业务员,便扫描了对方的二维码,和客服人员取得联系。对方介绍,公司的主营业务是销售游戏点卡,小赵需要自己先付钱购买一定数量的点卡进行销售,公司会返还给他部分本金。小赵信以为真,买了价值580元的点卡,可根本没见到点卡的影子,更没有拿到返还的本金。

 

警方分析:目前,一些不法分子在微信平台上建立类似于“交通违章查询”、某某公司之类的公众账号名称,让网友误以为这是官方微信账号,一旦网友扫描二维码与其联系,对方会以各种名义进行诈骗。

 

民警提醒:对于各类公众账号需多方求证真伪,如果实在不能确定其真实性,可以拨打110咨询,特别要注意,不能随意进行网上交易。

 

扫码打折?小心病毒!

 

典型案例:市民刘女士在网上看到一个半价的旅游团购的二维码信息,便扫描了二维码,扫描后除了旅游团的广告内容,还跳出一个软件安装的界面,她随手就点击安装。到了月底缴费时,发现话费比平时超出了一倍,查询后才得知手机被绑定了扣费软件。

 

警方分析:不法分子以廉价商品为诱饵,声称可以给网友返利或者打折,之后给网友发送商品二维码。但这些二维码往往是木马病毒。一旦安装,木马就会盗取网友的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实际上,二维码中的病毒不仅可以骗话费,甚至可以盗窃支付宝里的钱。

 

警方提醒:不要随意扫描来路不明的“二维码”,不要随意安装微信广告中的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