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矿集团招才引智助力供给侧改革 引进高端人才 加快蝶变转型

09.05.2016  20:39

  4月18日,位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徐矿集团新能源企业——江苏楚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长达70余米的韩国进口18650锂电池自动生产线,正由韩国技术人员调试。

  “这是全球最快的电池生产线,每分钟可以生产200只锂电池。”该公司总经理邓中一告诉记者,楚汉新能源是由徐矿集团控股的新兴产业项目,主要生产电动汽车锂电池。该项目一期投资5亿元,投产后年产量8亿瓦时,销售额可达12亿元。今年6月可实现量产。楚汉新能源从去年上半年开始注册公司,上马新兴产业项目,到目前部分企业完成设备安装,进入试生产阶段,仅仅一年时间,目前已接到某大型汽车生产商一张2.5亿元的锂电池订单。

  楚汉新能源是徐矿集团加快招才引智、发力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缩影。

  徐矿集团是一家具有134年煤炭开采历史的老国企,本部资源枯竭、矿井衰老、历史负担沉重的压力倒逼改革转型。徐矿有关负责人介绍,煤企推进供给侧改革,关键是要做好产业“加减法”,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近年来,先后主动关闭劣势矿井13对,淘汰落后煤炭产能821万吨,对恒源、红山、布腊图、中庄、北马坊二矿等5对矿井暂停建设,停建产能810万吨。

  徐矿参与供给侧改革,既敢于做减法,又善于做加法,借助省政府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机遇,积极开发建设大型煤电一体化项目,电力产业板块在两年多里实现跨越式发展,权益装机规模从2013年的210万千瓦,增加到目前的824万千瓦。截至去年底,徐矿集团控、参股电厂19个,投入商业运行的电厂有10个,核准在建电厂9个,获取路条项目1个,储备9个大型煤电项目。

  产业转型过程中,徐矿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推进由传统过剩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型。优先发展锂电池、新材料、3D打印、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电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为每个项目配置1名领军人才及团队,聘请中国工程院卢秉恒院士、中国工程院陈清泉院士为顾问,招聘到锂电池专家邓中一博士、金属粉体专家赵文军博士、机器人专家刘新华博士、剑桥大学吴斌博士等高端成熟型人才19名。与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及英美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15年引进高校毕业生246人,其中新兴产业方向硕博研究生56人,为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撑。

  徐矿集团把能不能做强新兴产业、引领行业发展作为衡量人才“含金量”的根本准绳。金属粉体专家赵文军博士牵头组建江苏威拉里新材料公司,其主导研究的“中频感应真空气雾化制粉设备”“无坩埚真空气雾化制粉设备”成功运用到生产设备,性能与德国进口设备相当。尽管目前刚投产生产线只有1条,但订单已远超产能,远远供不应求。年底6套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公司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高纯度金属粉体生产企业,年产量160吨,销售额1.2亿元。今年1月,赵文军和徐矿集团国际公司总经理徐科华一同被列为徐州市“双创计划”资助人选。

  目前,徐矿所有新兴产业均实行混合所有制模式,高端人才可以资金、技术等方式入股,同时给予股份制合伙人充分的自主权。对于创业创效成绩突出者,将授予“徐矿功臣”荣誉称号,最高可获60万元特殊奖励。企业尊重人才的氛围,让专家们义无反顾地留下来。邓中一博士感慨:“徐矿将是我个人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我将竭力推动锂电池项目尽快上市。”邓中一与徐矿结缘后,他带来一支30余人的研发团队,其中硕士、博士14人。

  目前徐矿集团新兴产业正在加速推进,锂电池生产线、3D打印、机器人和金属粉体项目已经出产品,新能源汽车公司正在组建。根据集团“十三五”发展规划,未来的徐矿集团,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与现代能源化工、现代服务业三大业务板块构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本报通讯员赵刚赵云

  本报记者李先昭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