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英:“女煎饼侠”制作美味21年

02.09.2016  16:14

 

图为徐桂英在制作煎饼。蔡俊杰摄

 

在铁板上浇点油,加热后浇上调好的面糊,撒上葱花,翻转,继而加入肉串或者火腿,最后涂上自己熬制的“秘酱”,不到五分钟,一个煎饼就做成了。在省靖中北门口,53岁的徐桂英每天要重复这样的动作五六十次,今年是她做煎饼的第21个年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现在,她和家人一起搬进了160平米的大房子。

 

下岗后摆摊炸年糕

 

年轻时,徐桂英在原苗圃农场工作。在那里,她收获了爱情,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并生育了两名女儿。1994年,苗圃经营陷入困境,徐桂英成了“下岗族”中的一员。幸好,她的爱人在此之前调入省靖中负责绿化工作,有份稳定的收入。

 

突然没了工作,徐桂英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是,接连找了几份工作,工作时间都比较长,两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接送成了问题,她只能继续等待机会。

 

因为家就在老游泳馆旁,附近不少居民在家门口摆摊卖泳衣、玩具,一些上了年纪的街坊邻居说,“桂英啊,要不你也来摆摊,打发打发时间。”徐桂英听了直摇头,“谢谢你们,我干这个不在行。

 

话虽这么说,可是邻居们的话深深地刺激了徐桂英,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她下定决心,“是该找点事情做做,摆摊也行。这附近没有卖食品的摊点,我可以在家门口炸点年糕、素鸡出售。”就这样,徐桂英每天接送完孩子,开始“兼职”做起了生意。

 

转型升级”煎饼摊忙了

 

就这样过了大半年,一次在老骥江路逛街,有人用三轮车拉着一个“橱框”放在路边,在“橱框”内忙碌着,非常新奇。徐桂英看了一下,煎饼、炸鸡腿、炸年糕,各种街边美味应有尽有,她在那里停了很久。

 

你为什么一直站在这里?”“橱框”的主人问她。

 

我也想学这个。”徐桂英说。

 

不不不,那可不行……”“橱框”的主人怎么也不肯收她为徒,原因不言而喻,是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徐桂英虽然碰了钉子,但仍然没有死心。

 

回到家后,她让爱人到朋友的厂里去做铁板,又买了其他工具用来学做煎饼。工具准备好了,然而,“看花容易绣花难”。她烙出的煎饼怎么都不成型,不但厚薄不均,而且口感也不好,没有一点韧性。但徐桂英并没有灰心,她每天晚上都坚持烙煎饼,常常练到后半夜。

 

渐渐地,她发现了其中门道,爱人请人做的铁板是不透钢的,影响了面糊的成型,自己选择的猪里脊肉,没有鸡胸脯肉香嫩……

 

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改良,她反复调制,研制出了秘制酱汁。就这样,她摊的煎饼“练出手了”。

 

她买来了一辆二手三轮车,请木工制作了“橱柜”,正式开始在老游泳馆附近出摊,开启“煎饼人生”。

 

用心经营不赚黑心钱

 

每天接送完孩子,徐桂英就在团结路上做煎饼。孩子们渐渐长大,煎饼摊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最忙的时候一天徐桂英做过100个煎饼。2008年,随着他们家搬到了江阳路,煎饼摊也从团结路移到了省靖中北门,每天傍晚,她的煎饼摊前都人头攒动。

 

徐桂英说,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坚信做生意要“用心”,自己的客户主要是学生,不能昧着良心赚黑心钱。食品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焦点,很多人禁不起路边摊的诱惑,但在大快朵颐的同时又深深地担忧着地沟油、添加剂。当谈到这个问题时,徐桂英说,她所用的油都是从超市购买的,鸡肉、面粉等也都是自己挑选的,保证让孩子吃着放心。

 

最近,徐桂英将自己做煎饼的人力三轮车换成了电动三轮车的,工具也都重新制作。她说,一来是考虑到卫生,工具用久了难免不卫生。另外,自己年纪慢慢变大,每天推着人力三轮车有点吃力,换上电动的可以节省体力。

 

靠着自己和爱人苦心经营,两个女儿都成家,生活也越来越好。今年,徐桂英一家人住上了160平米的大房子。闲暇时女儿们会到自己的摊点帮忙,每当这个时候,徐桂英脸上都会洋溢着幸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