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院:“现代学徒制”打造高职“工匠精神”

01.04.2015  14:31

  

  新华报业网讯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徐工院)过程装备121班有7名学生日前申请到了7项专利,而该班班主任唐昌松老师目前已经拥有30多个专利。申请发明专利在徐工院并不是新鲜事,据统计,该校教师拥有450多项,学生拥有130多项,共计580多项。

  近年来,徐工院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源泉,以“现代学徒制”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走出了一条“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并重,企业元素、行业元素和国际元素一并融入,以感知训练、模拟仿真、案例教学、创新实践四层递进的实践体系,推进产学互动、产教整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实现了学生入校后由“学生到学徒、学徒到准职业人、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三次转变。

  环保烧烤,如何烤着放心又吃得舒心

  每到假期,徐工院过程装备121班的学生张汉成便会约上三五好友,去到新疆烧烤馆子大快朵颐。“烤串吃着味美,但烧烤时产生的烟雾,既污染环境又伤害烤串师傅的身体,还具有很强的危险性。”自称“吃货”的张汉成向我们道出自己的担忧。

  针对这一问题,张汉成首先想到的是电机,但电机转动是匀速的,而烤串需要时间停留。如何解决转炉时添料和取出熟肉的矛盾,是个物理难题。有些时候,“灵机一动”往往等同“胡思乱想”,最终归于平凡。独具慧眼的班主任唐昌松立刻“煽动”张汉成把“想法”设计成图纸:“你要是能设计出来,我就帮你申请专利。”从来没有画过图纸的张汉成倍感压力。在学院特批下,他走进实验室,换上了科研工作者的行头,却毫无自信甚至想放弃。但他还是反复画、屡次改,最后,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咬咬牙竟然坚持下来了”。直到接到专利申请已通过的消息,张汉成才切身体会到:“创新不在书本,而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6项专利,执着坚守一人只做一件事

  智能音乐餐盘、多功能工具锤、吸附齿条移动式爬壁机器人、一种多功能智能鞋、一种多功能清洁车、一种制暖与照明的手套,这些朴实、新奇又创意无限的国家新型实用专利,竟出自一个小男生——徐工院12级机电工程技术学院孙存志之手。

  还在苏州某企业顶岗实训的孙存志告诉我们,“吸附齿条移动式爬壁机器人”是他最满意的科研作品,“因为我看到高空作业人员的腰上挂着许多工具,这不太安全也不方便。我仔细研究了实际工具的体貌与特征,经过精心布局,设计出了这个创意。”如此高产的孙存志在徐工院是个“神话”,但他认为“自己其实很平凡”。一切专利的产生,全部源于自己的兴趣,从小学四年级起他就开始研究电路设计,一路走来的孙存志其实一直只在做这一件事。

  “我的父母认为我在瞎搞,劝我不要耽误学习。我设计的这些东西,在他们眼中和小玩具差不多。”虽然家长不是特别理解孙存志手下的“小玩意”,但面对未来,孙存志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非常坚定,“现在我已进入这个公司的研发部门实习,以后争取参与做新产品设计与研发,并在这个岗位上沉下心做4到5年,5年后再创业,利用自己对创新的乐趣走研发型企业道路。”这也正是孙存志刚入学时的职业规划,如今在他踏实的足迹下一点点成为现实。

  事实上,这些拥有专利证书的学生早已招来多家企业的“橄榄枝”。唐昌松说,用人单位看到申请专利的材料后激动不已,没想到职高的学生如此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绝不逊色于优秀的本科生科研论文”。

  双岗双聘,“工匠”引进门教师也受益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不是把工作当做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和生产产品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精神。徐工院正是将这种“工匠精神”贯彻到现代学徒制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中,让每一名在校师生能够在学校这个“小社会”充分绽放,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三年来,徐工院教师共承担与获得科研项目256项、鉴定项目119项,专利授权241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2项),专利技术转让18项,科技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6项。

  据徐工院院长祝木伟介绍,徐工院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将“双岗双聘”的企业“师傅”纳入到教师发展中心的服务范畴。学校提供优质资源和服务帮助企业“师傅”申报高级职称,给予与学校教师同等待遇的培训机会。学校对有工程经验、但缺乏执教经验的“师傅”配备教学助理,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能力,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曾智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