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乡村旅游

15.07.2016  02:41

马庄‘七里香’,个个响当当。”这是江苏徐州贾汪区马庄村村民孟国栋编的顺口溜。“七里香”是指香包广场、香包客栈、香包雕塑、香包工场、香包合作社、香包大舞台、香包展览馆。

紧临国家湿地公园潘安湖景区,有一座绿树成荫,环湖相畔的村庄,马庄村。进入村庄,一个个鲜艳的中国红香包挂在路两旁,一排排整齐的仿古建筑四合院雅致幽深,进入院子,清香扑鼻,各种香包琳琅满目。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年,香包上的绣画栩栩如生……十几个村民正一针一线地缝制香包,这是马庄村的香包客栈。目前,马庄村从事香包及民俗旅游相关工作的农民有310人,人年平均收入4.3万元,旅游总收入约800万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形成了村美民富产业旺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徐州市坚持政策保障、资金倾斜、重点规划、集聚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十二五”期间,徐州市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达68亿元,直接带动就业人数3万人次,间接带动就业人数15万人次。

政策扶持顶层设计

5月的徐州,鲜花盛开,莺飞草长。2016江苏乡村旅游节在贾汪区举办,督公湖畔、紫海蓝山、墨集古镇让游客流连忘返。

5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具有130多年采煤挖掘史的地方,到处是野草丛生的滩涂和水塘,致使村镇搬迁、良田废弃、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损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由一个名不经传的百年煤城,变成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胜地,折射出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努力。

近年来,徐州市围绕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目标,先后出台了《徐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徐州旅游奖励办法》《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见》等。市旅游局每年向省旅游局争取乡村旅游发展扶持资金500万元,给予荣获四星级乡村旅游点的单位奖励10万元,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列入县(市)区科学发展考核中,极大地促进了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目前,徐州市共有全国(省级)景观特色名镇1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有38家农家乐、2个旅游经营者、2个旅游村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金牌农家乐、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省级星级乡村旅游点有105个,其中四星级51个,数量居江苏省第一。

规划引导集聚发展

赏荷、垂钓、游艇观光、水上运动……近日,来自周边城市的游客在毗邻微山湖南岸的徐州市铜山区西李村尽情畅游。

以前,西李村村民主要以打渔为生,近年来,国家实施禁渔还湖政策,部分渔民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在政府帮助下,西李村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在湖面上“做文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风情渔村”“水上乐园”“胡氏园林”“百果园”等,一个个乡村旅游点建成,成了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西李村是徐州市实施环城乡村旅游带的一部分。近年来,徐州市坚持以城乡为重心,以交通便利为前提,采取集聚规划、集中经营、集约发展的思路,打造集乡村休闲度假、种植采摘、农耕垂钓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休闲聚集区。规划建设了以徐州市区为中心,以铜山区、贾汪区为重点的环城乡村旅游带,现乡村旅游带分布有52个乡村旅游点,占全市乡村旅游点数量的49.5%。在乡村旅游带,春赏花、夏漂流、秋摘果、冬滑雪,尝美食、看民俗、购特产,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多种需求。

乡村旅游带火了,带动了其他各县(市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各地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整合乡村旅游点,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大力吸引社会资金,目前,徐州市乡村旅游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格局已逐步形成。

多措并举产业融合

徐州新沂有“中国沙红”“大珍宝”“霞脆”等十余个水蜜桃品种。以前,新沂的水蜜桃只是零散种植,加上市场促销跟不上,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也不高,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十二五”以来,在当地政府的的扶持下,成立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对水蜜桃进行深加工包装,做成旅游产品,走市场化、规模化发展道路。2015年,营业收入达8600万元,带动就业人数780人次,人均收入达4.2万元,同比增长18.8%。

近年来,徐州市大力推进“旅游+农业”,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项目,投资建设配套产业;鼓励农户和经营业主调整结构,改良品种,建立特色农业基地,把农产品加工成旅游特产;依托苏北特有的农村风貌、田园风光、民风民俗,打造了采摘观光游、农事体验游、乡村民俗特色游等精品线路,不断丰富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引来了游客,增加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