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楚韵汉风彰显城市魅力

14.06.2015  13:38

  5月中旬,受组委会特邀第六次参展深圳文博会的徐州,在招商推介会现场签下大单:美联艺术书画院、邳州银杏湖文化旅游等10个项目现场签约,总额近30亿元。

  对于这座雄扼中原门户2600多年的历史名城来说,近些年来,经过文化与城市、文化与生活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文化特质,更让这座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衍射效应进一步彰显。

  立足本土,让历史遗存“”起来

  徐州自古为文脉之地,长期以来形成了彭祖养生文化、两汉文化、佛道文化、军事文化、书画文化、武术文化等独有的文化脉络和品牌资源。如何使这些古老的文化焕发新时代的光彩?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其谱深有感触:“如果一个城市的文化淹没在‘水泥森林’之中,就等于割裂了历史。我们发展文化,向发达地区学习,重要的是强化文化创意,让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勃发生机。

  徐州精心打造文艺精品和品牌活动。“十二五”期间每年拿出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舞动汉风”,拿出1000万元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创作音舞诗剧《汉风华章》三个系列,在外地巡演的同时驻场徐州人民舞台公演;还相继举办汉文化旅游节、李可染艺术节、马可艺术节,推出城市推介歌曲《一饮尽千钟》、电视剧《解忧公主》等一批镌刻徐州文化符号的演艺精品。目前,共有5个门类、20余部作品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近百部作品分获兰亭奖、金像奖、群星奖等国家级奖项;同时,“动感彭城”、“舞动乡村”等扎根徐州本土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开展得风生水起。

  徐州还注重把文物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让古老的城市文明走进百姓的现代生活。在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郑家大院、余家大院等20多个院落修葺完好,这里的400多座明清建筑群,既是徐州城风雨沧桑的历史见证,也成为现代徐州人休闲娱乐触摸各类文明的好去处。

  在徐州城区,像这样依托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的博物馆、陈列馆星罗棋布。其投资主体多元化,风格品味特色化,既有圣旨博物馆、汉文化景区,也有张伯英、李可染、喻继高等当代艺术大师的艺术馆区。通过实施“文化传承世纪”工程,100多个文化重点项目破茧而出,把文明碎片拼成了一幅幅珍贵的“城市文化图”。

  徐州市市长朱民对此有着独到见解:“文化发展,既要尊重历史,也要开创未来;既要立足本土,也要面向世界。越是本土的,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

  深度融合,让文化产业“”起来

  每晚,一场名为《汉纳国际徐州之夜》的演出都会在徐州上演。负责演出的汉纳国际文化产业基地董事长刘晓介绍,他们开创了多个国内第一:第一家全息大剧院,第一家利用3D、4D技术与真人实景互动表演的剧院。新颖的演出形式,使得这里的上座率达八成以上,不仅改变了徐州人的文化消费习惯,也成为淮海经济区的文化殿堂。

  会展,也是徐州推动文化产业的重要抓手。去年9月,徐州成功举办首届文化博览会,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4个省、市的万余件民间工艺精品参展,成为迄今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化交流盛会,仅五天展期总成交额就达6350万元。

  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说,当前徐州人均GDP已突破8000美元,公众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强烈、更加多元,文化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同时,作为淮海经济区集聚吸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区域中心,徐州的文化要当仁不让地成为新的标杆和品牌。

  近些年,徐州以“挖掘山水资源、重拾历史回忆、繁荣月光经济、培育消费热点”等为切入点,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原则和“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完善、发展导向清晰”的要求,全力打造淮海文博园、潘安湖湿地公园等30多个文化功能片区和产业园区,东方金钰、光线传媒、阿里巴巴、蒙牛电商、百度搜索等3000多家企业相继入驻。

  阿里巴巴苏北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已有1万多家徐州及周边地区企业自觉入其麾下,并得到从网店美工、网店运营推广、物流等全方位的服务,收益非常可观,“一家企业在阿里巴巴上投入1万元,带来的是100多万或者200多万的订单。

  统计显示,2014年,徐州文化产业单位有8400多家,从业人员30多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200亿元。

  向善向美,让城市品格“”起来

  徐州自古就有民风淳朴、重情重义、乐善好施的文化传统。时至今日,这种传统美德经过现代城市精神的洗礼与文化新媒体、新介质的传播,更加光彩夺目。

  徐州好人园坐落在美丽的云龙湖畔,17位“徐州好人”代表的雕像,成为当地一道最美的风景。他们中,有坚守绿化荒山的刘开田,有自掏腰包建桥的张广之、还有舍生忘死,见义勇为的夏爱民……以“好人文化”为抓手,徐州通过各种机制保障,在全社会营造“做好人光荣”的社会文化氛围,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徐州层层推选好人,万人上榜,其中上百人当选“中国好人”和“江苏好人”,全省最多。

  徐州还注重以“”为导向塑造城市文明新高度。在徐州城市客厅云龙湖畔,宛如紫薇花绽放的城市地标——徐州音乐厅,与古朴典雅的徐州艺术馆相映生辉。四年来,“政府投资、媒体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模式,使高雅艺术迸发了强大活力。去年,音乐厅每年演出近150场,艺术馆展出70多场。不少徐州人都说,沉醉于古老文明的优雅,感受现代文明的张力,浮躁的心也变得越来越沉静。

  正是这种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徐州人的家乡情更加浓郁。去年,人民日报头条新闻《一城青山半城湖》报道徐州生态文明新貌,瞬间引爆微信圈。从“徐州发布”平台到“无线徐州APP”,很多市民自发转载、评议,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场。如今,在微信圈,晒家乡美景美食、讲述家乡好人好事的微信公众号数以百计,“谁不说俺家乡好”已经成为徐州微信圈的时尚。76岁的王家启老人,经常参加各种环保志愿活动,他说:“现在城市这样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份心,让这美能保持下去传给子孙们。

  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文化徐州的未来,令人期待。

  本报记者刘刚王岩

  本报通讯员李晓雷陆金玉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