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平主任走进江苏广电总台《两会e事厅》

14.03.2016  13:40

  3月6日晚,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经信委主任徐一平与全国人大代表、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市长曲福田一起,走进江苏广电总台全国两会全媒体访谈《两会e事厅》,畅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明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在《两会e事厅》,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频热词通过虚拟动画的形式出现在嘉宾面前。徐一平选择了“工匠精神”这个关键词,他说,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对此印象深刻,也令经济和信息化战线备受鼓舞。在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的同时,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非常需要大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企业要把产品做好,把质量做精,把品牌做响,把制造业做强。从政府部门来讲,也要充分发扬工匠精神,一丝不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问题导向研究精准的产业政策支持企业加快发展,真正让供给系统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让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提高,促进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针对网络互动环节中网友们提出的希望,徐一平表示,这正是我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他说,网友提出的“海淘”现象,使我们认识到必须更好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来加大供给侧的改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工业部门要认真落实总理报告提出的提升消费品品质的部署,深入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实施质量品牌建设工程,花大力气创建品牌、提升品质、增加品种,来使我们的制造更好满足大众不断丰富的消费需求,提高江苏制造的含金量和江苏品牌的美誉度,努力使江苏产品贴上优质、信任、用户体验好的标签,使“海淘”变为“苏淘”。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样从供给生产端入手,优化存量,增加有效供给?徐一平说,江苏是工业制造大省,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这既是巨大的存量,也是巨大的潜力。“十三五”期间,江苏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实施企业装备升级计划和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从供给侧入手来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制造强省建设。特别是用好江苏科教和产业“双优势”,引领江苏传统优势产业的创新水平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在降成本上江苏如何打好“组合拳”?徐一平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以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级各部门迅速行动,主动提出职权范围内最大幅度减免政策。2月26日省政府出台《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意见》,涉及五个方面32条政策“干货”,打出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社会保险、用能、用地、物流、融资、税负等成本“组合拳”。初步测算,今年可直接降低企业成本600亿元左右。同时,政府工作报告决定从5月1日起扩大营改增范围,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对我们来讲是极大的鼓舞,这让所有实体经济企业感受到了政策的温暖,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要主动做好减法,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徐一平指出,要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政府推动、依法处置、分业施策、标本兼治,重点推进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工作,具体突出“五个抓”,即僵尸企业抓出清、落后产能抓淘汰、过剩产能抓压减、存量产能抓优化、优势产能抓合作。对那些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存在的“僵尸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其危害性和潜在风险,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化解过剩产能的牛鼻子,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并做好职工安置工作,防范引发社会风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引导增量,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关键点?徐一平指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力度较大,去年十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5万亿,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超过30%,“十二五”期间实现了总量翻番,在一些重点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十三五”时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四个方面特别重要,即创新是核心驱动,项目是重要抓手,企业是发展主体,基地是重要载体。同时,引导增量要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坚持提升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针对网友提出的江苏推进企业制造装备升级、数字化改造有没有更多扶持政策的问题,徐一平说,关于支持企业的有关政策,国家层面有固定资产增值税抵扣、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进口设备免税、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进口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免税、工业强基支持等政策。省级层面第一个是企业购置技术设备实施技术改造的补助,第二个是首台套重大装备关键部件研制和推广应用的奖励,第三个是“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实施技术改造综合奖补等政策,通过这些政策来更多激励广大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