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作风不妨多些“微举措”

17.04.2016  11:41

  几天前,因为办理户籍,记者到南京一派出所跑了一趟,与想象中不同的是,这里的办事人员热情和蔼,用语亲切文明,事情很快办结。纳闷中,手机收到一条短信:“请您对本次服务作出评价,满意请选‘1’、基本满意选择‘2’、不满意请选择‘3’。”看来,办事人员笑脸相迎的背后,怕的是服务对象给个“差评”。

  机关部门作风不强,或者“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或者“为官不为”“为官乱为”,这是一个老问题、大顽症。为了强作风,一些地方推出了诸如集中整顿、宣传教育等“大动作”,有的搞得影响很大,但人们时常发现,这种“大整顿”“大治理”也容易陷入虎头蛇尾、冷热不均等困境,常常是一整顿就好转,过几天又回潮,或者力气费得很大,效果却不如预期,“投入”“产出”不对称。

  因为“市场很热”“服务很冷”,南京某部门被舆论批评。针对媒体的批评,相关部门迅即行动,举一反三,立即进行整改,服务效能为之一变。面对舆论的监督,有关部门立即进行专项整改,这当然是好的,但人们更加希望,除了这种应急式整治,还应有更多的长效举措。很简单的一点,作为直接对公众服务的部门,如果也像银行等单位一样,设一个牌子让服务对象评价一下,并将评价结果与奖惩挂钩,机关效能时好时坏的情况就会大为改观。

  很显然,加强机关作风建设,需要宣传教育,也需要专项整治,需要一些宏观层面的“大动作”,但如果在制度设计上能够出台一些更有针对性的“微制度”“微举措”,效果恐怕会更好。比如,针对一些机关工作人员遇事“能躲则躲”的情况,有的地方出台“首问负责制”,群众来办事首先问到谁,谁就得负责到底,这个看似很小的制度,却对治理机关“踢皮球”现象有奇效;再如,过去机关人员对服务对象爱理不理,但有了“满意度评价”后,选择“满意”还是“不满意”的权力到了服务对象那里,任凭谁也不敢“脸难看”了;又如,针对一些机关“不作为”,有的地方设置“蜗牛奖”,并定期公布“获奖”单位,如果“蜗牛奖”也能让百姓参与一下,奖项的威力还将增大。不管是何种办法,“微举措”的共同特点是注意从激励、监督、利益、机制等角度找出强作风的根本办法。说到底,“微举措”虽然“”,但它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创新,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及长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项改革的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比如,车改以后,有的地方和单位觉得补贴发到手里,能不办的事就不办,能不去的地方就不去,等等。对这类“不作为”现象,一方面要引起高度重视,从思想教育、宣传动员、舆论监督等方面入手,增强机关工作人员的公仆意识、敬业精神。另一方面,也应该深入基层、加强调研,找准“为官不为”的真正原因,拿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举措,出台一些“微举措”,从激励机制、奖惩措施等方面引导和鼓励各级干部愿作为、想作为、敢作为。 刘庆传

原标题:

编辑: 莫小羽、王瑶